-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合格演练测评(五)(人口与城市)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正确率:__________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一、单项选择题读下表,完成1~3题。中国1982年、2010年人口数据统计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时间(年)人口总数(亿人)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数/(亿人)65岁以上人口比重198210.11.572.14.9201013.40.576.78.91.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2.1982年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文化因素D.生态环境因素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制定“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取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B.促进城乡之间人口数量平衡C.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D.拉动房地产和母婴产品消费解析:第1题,读表格信息可知,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到2010年,比重为8.9%(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10年为0.57%。说明2010-2-年我国人口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1982年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实施,城市发展速度快,城市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以及经济收入,所以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第3题,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以通过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这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答案:1.B2.B3.C4.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城市数量B.城市人口数量C.城市人口比重D.城市规模解析: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比重。答案:C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5~6题。5.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6.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解析:第5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A、B项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项本题无人口自然增长率信息。第6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3-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答案:5.C6.B人口状况及流动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下图,完成7~8题。7.下列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A.东北地区——水力资源B.东部地区——气候资源C.中部地区——矿产资源D.西部地区——水资源8.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A.从东北、西部向中部B.从内陆向东部沿海C.从资源贫乏区向资源丰富区D.从非季风区向季风区解析:第7题,“木桶短板”是指资源量较少的要素,西部地区水资源相对其他资源较短缺。第8题,由于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水平较高,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内陆向东部沿海。答案:7.D8.B9.江苏承载人口远远高于西藏,主要原因是江苏比西藏()A.资源条件优越B.生活消费水平高C.土地面积辽阔D.对外开放程度高解析:影响人口环境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因此江苏承载人口远远高于西藏,主要原因是江苏综合资源条件比西藏优越。答案:A下图为“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城市中心距离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4-10.图中可以形成商业区的有()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③11.在③处Ⅰ类型功能区付租能力有所提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处()A.商品丰富B.居民购买力大C.交通发达D.环境优美解析:第10题,距离城市中心远近不同,交通通达度不同,不同的功能区付租能力不同。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图中可以看出①位于城市中心,③⑤地租较高说明交通比较便利,这些地区适宜建设商业区,②④地租较低,交通不便,不利于建设商业区,选择A。第11题,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人们出行,流动人口多,一般来说利于商业的发展,在③处I类型功能区付租能力有所提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处交通发达。答案:10.A11.C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完成12~13题。12.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13.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城区交通拥堵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第12题,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有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人口和人口比重的变化在图中不能看出,在图中只能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13题,Ⅱ阶段到Ⅲ阶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交通拥堵,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区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到郊区。答案:12.B13.D下图中甲方案为“我国某城市道路两侧绿化池种植现状示意图”,乙方案为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修改建议。读图,完成14~15题。-5-14.甲方案中铺设路缘石的目的是()A.防止水土流失B.美化城市环境C.防止人为践踏D.减少建设成本15.乙方案中设计修改建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的()A.热岛问题B.内涝问题C.交通问题D.大气污染问题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甲图中的路缘石狭窄且明显高于路面,是为了防止人为践踏种植池。对于防止水土流失、美化城市环境没有影响。路缘石高于路面和低于路面的成本没有差异。第15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缓解措施。专家的建议中种植池低于路面,有利于路面排水和下渗,解决内涝问题。图甲和乙绿化面积没有差异,对于城市热岛缓解作用没有差异。城市绿化方式对于交通没有影响。两种方式对于缓解大气污染问题的作用基本相同。答案:14.C15.B读某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16~18题。16.下列国家中,人口增长情况与图示类型相吻合的是()A.埃及B.中国C.德国D.印度解析:根据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特征可知,人口出现负增长,只有德国符合。答案:C17.当前,该国家城市化进程正处在I、Ⅱ、Ⅲ时期中的()A.ⅠB.Ⅰ和ⅡC.ⅡD.Ⅲ解析: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到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缓慢。答案:D18.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A.①B.②C.③D.④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就在增加,所以图中④之前一直是增长,之后人口-6-才开始减少。答案:D下图为某城市土地价格分布示意图(单位:万元/平方米),读图,完成19~20题。19.土地价格最高的功能区,其主要特点有()①金融业、服务业发达②高档住宅区为主③人均绿地面积多④建筑物高大稠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0.该城市用地的扩展方向主要是()A.东B.南C.西D.北解析:第19题,土地价格最高的功能区为中心商务区,金融业服务业发达,建筑物高大稠密。第20题,读图可知,该城市用地向东扩展。答案:19.C20.A下图为某城市建成前后水量平衡统计图(设定该城市降水量为100%),读图,完成21~22题。21.城市建设会导致当地()A.地下径流量减小B.蒸发量增大C.地面径流量减小D.下渗量增大22.该城市建成后地面径流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B.地表硬化面积增大C.植被覆盖率提高D.工业商业高度集中解析:第21题,读图可知,城市建设后,该城市地面径流量增加,蒸发量减少,下渗量减小,地下径流量减少。第22题,由于地面状况的改变,即由植被地变成了水泥地,不透水面积增大,则使下渗减少,故地面径流增多。答案:21.A22.B23.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字母A~E反映的现象是()-7-A.城市化过程B.郊区城市化C.逆城市化D.城乡差别拉大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进程。在图中,字母A~E反映了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大,该现象就是城市化过程。答案:A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24.四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有()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B.非农业用地不断减少C.城市化速度趋缓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5.近年来引起丁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④城市中心区的萎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2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在提高,这应该包括两个过程,即人口的城市化和土地的城市化,但它们的速度和水平有所差异。甲、乙、丙的速度趋缓、水平较高,符合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目前可能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丁的速度则较快,水平较低,应代表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应该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第25题,丁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结果。答案:24.A25.B二、非选择题26.阅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8-某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项目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北京市-0.0155.292河南省0.5640.562(1)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为__________,北京市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河南省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低,主要由于_________引起的。(3)说明人口迁移对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4)结合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简述河南省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其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自然增长率,判断北京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型,总人口增长较高,主要是人口迁入导致的。第(2)题,河南位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大量人口外迁。第(3)题,人口迁入对北京的有利影响主要从社会、经度角度进行回答。第(4)题,城乡人口迁移图,河南属第1种,乡村迁移城市,即城市化加速阶段,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决定的。答案:(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大量迁入(2)人口大量迁出(3)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便于引进人才;加强区域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4)农村迁往城市。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收入低。27.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下图示意闽北林区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该市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铁路运输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一城两片”的新格局。该市老工业区以传统纺织业占绝对优势,而90年代兴起的经济开发新区则已基本形成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开发区。-9-(1)该城市布局空间变化的突出特点是;城市用地规模______;向________方向扩展。(2)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影响经济开发新区空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