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见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A.江淮地区B.华南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川渝地区2.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A.降水B.霜冻期C.光照D.热量3.彩虹是一种大气现象,在物候中有小雪“虹藏不见”、清明“虹始见”的描述,主要影响因素为()A.空气水汽含量B.风速C.太阳高度角D.日出日落方位2【答案】1.C2.D3.A【解析】【1题详解】根据图示节气,夏至日6月22日,大暑节气约是7月下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指的是萤火虫出现,天气闷热,进入雨季。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雨季集中在7、8月份,C对。此时江淮地区是伏旱,A错。华南地区、川渝地区进入雨季的时间早,B、D错。【2题详解】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热量,北京纬度较高,热量较低,种麦时间早,D对。降水、霜冻期、光照不是影响播种时节的主要因素,A、B、C错。【3题详解】彩虹是一种大气现象,为大气中水滴折射光线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在物候中有小雪“虹藏不见”、清明“虹始见”的描述,主要影响因素为空气水汽含量,A对。风速、太阳高度角、日出日落方位不是彩虹出现的主要原因,B、C、D错。【点睛】黄河中下游地区,雨季集中在7、8月份,正是大暑节气。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热量,北京纬度较高,热量较低,种麦时间早。彩虹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空气水汽含量。一地质组对某平原展开考查,发现该平原具有深厚的沉积岩,并绘制出地表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4.造就该平原的地质作用过程是A.沉积--挤压拱起--地壳下沉B.地壳下沉--沉积--挤压凹陷C.沉积--挤压拱起--侵蚀D.挤压凹陷--沉积--侵蚀5.若该地沉积岩都是流水环境下形成的,则水量最大、流速最快时段易形成的岩石是3A.粉砂岩B.页岩C.砾岩D.砂岩【答案】4.C5.C【解析】【4题详解】材料表明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沉积岩的平原,故最开始该地地势低洼经历过长期沉积,然后受到岩层挤压拱起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被侵蚀后地势趋平,选C。【5题详解】流水沉积具有分选性,水量大,水流速度快时沉积下来的颗粒较大、较重,选项中四种岩石颗粒最大的砾岩。【点睛】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流速的六次方呈正比,这使得流速增加,搬运能力增大很多。流速越大,搬运物的粒径可能就会越大,水流相应越浑浊。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下面小题。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7.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Ⅰ层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顶部8.关于Ⅰ层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B.大气主要成分是臭氧C.多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D.大气运动稳定,适合飞机飞行【答案】6.B7.D8.C【解析】【分析】41.考查大气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大气的垂直分布特点是:底层是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中层是平流层,且其底层冷而上层热;最上层是高层大气,受太阳辐射及宇宙射线影响,空气分子高速运动,处于离粒状态。2.考查电离层的分布。处于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3.考查对流层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Ⅰ层为对流层,多空气的对流运动,天气变化剧烈。【6题详解】在I层,即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Ⅱ层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在Ⅲ层中气温先降后升。故②曲线能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的变化。故B正确,ACD错误。【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短波通信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即图中的Ⅲ层,所以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Ⅲ层顶部,故D正确,ABC错误。【8题详解】A.Ⅰ层为对流层,该层空气下热上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A错误;B.臭氧主要分布于平流层,B错误;C.Ⅰ层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多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C正确;D.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不利于飞行。平流层大气运动稳定,适合飞机飞行,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难度较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大致呈反写的“3”字。明确大气各层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题。9.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5长,其主要原理是()A.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减弱了地面辐射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10.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答案】9.B10.A【解析】试题分析:【9题详解】地膜覆盖类似温室效应,允许太阳光透射,将热带量保存在地面附近,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补偿给地面,从而有效提高地温。故选B。【10题详解】地膜可以反射部分太阳辐射,能增加光效;也允许太阳光透射,会增加地温;地面辐射的强弱取决于地温的高低;夏季不需要增加地温。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下左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下右图为四点气压值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下列关于a、b、c、d四点说法正确的是()A.a处气流流向b处B.c处气温高于d处6C.d处气流冷下沉D.c处天气晴朗12.下列关于c、d之间假设说法,正确的是()A.若为冬季,则c处是陆地,d处是海洋B.若为城郊环流,则c处是城市,d处是郊区C.若为夜晚,则c处是山谷,d处是山脊D.若为白天,则c处是陆地,d处是海洋【答案】11.D12.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了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热力环流的典型例子为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城市风,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冬季陆地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海洋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故近地面水平方向上由大陆流向海洋。【11题详解】根据表格信息,相对来说,c为高压,d为低压,高空与近地面相反,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故图示为逆时针的热力环流。所以:A.b处气流流向a处,故A错误;B.温压呈负相关,c处气压比d处高,c处气温比d处低,故B错误;C.d处是相对的低压,气流上升,故C错误;D.c处为高压,气流下沉,下沉过程中气流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形成晴朗天气,故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A.c处为高压,d为低压。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即c处为陆地,d为海洋,故A正确;7B.白天城市温度高,大气上升形成低压,d是城市,c是郊区,,故B不符合题意;C.夜晚山谷温度高,大气抬升形成低压,d是山谷,c是山脊,故C不符合题意;D.白天陆地温度高,大气抬升形成低压,d是陆地,c是海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难度适中,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受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遇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的气压状况与垂直方向上的近地面相反。气流总是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如图所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8℃,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3.通风管挡板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C.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D.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14.一年中,通风管挡板日关闭时长呈上升趋势后的一个月,当地A.可能处于秋季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C.昼长逐渐变短D.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答案】13.C14.D【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13题详解】根据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的原理,结合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夜间经常气温低于0℃,夜间多打开。负温期也会有可能高于0℃,正温期也可能低于0℃,不会是一直开或关的,故选C。夏季打开次数理论上少于冬季。8【1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负温期,长6.5个月,那么当每年的3月底,4月初,日平均气温高于0°C,此时通风管挡板关闭。一年中,通风管挡板日关闭时长开始呈上升趋势后的一个月内,多为4、5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昼长开始变长,中午太阳高度角开始变大。公转速度也越来越慢,据此选D。【名师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赤道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而副热带地区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的太阳辐射弱于副热带地区。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15.上述“某月”是()A.1月B.4月C.7月D.10月16.【小题2】该月份甲地盛行()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17.【小题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9A.高温多雨B.低温少雨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答案】15.C16.A17.D【解析】【15题详解】气压带、风带随季节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各气压带、风带明显向北移动,说明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16题详解】甲地位于南半球,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此时盛行东南风。【17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1月,图中A地盛行()A.东南季风B.西北季风C.东北季风D.西南季风19.下列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A.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D.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答案】18.B19.A【解析】【分析】101.读图可知,A地为温带季风气候,7月盛行东南季风,1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亚洲高压,西北季风控制此地,风从大陆吹来,其性质寒冷干燥。2.影响南亚的夏季风来源于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南亚的冬季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偏北风影响,南亚的冬季风就是海陆热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