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我国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夜行观星》里有“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这里的“大星”、“小星”绝大多数是A.流星B.彗星C.恒星D.行星【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大星”、“小星”的特征是自身能发光,且闪烁不定,恒星能自身发光,故判定为恒星,C项正确。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和昼夜更替周期适中,使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条件,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B正确;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地球大气层;地球处于一种安全的宇宙环境与液态水存在无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约1670千米每小时,两极最小为0。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3.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4.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2-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5.关于图中a、b、c、d四点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判定,正确的是()A.a>b>c>dB.a<b<c<dC.a=b=c=dD.a>c=d>b【答案】3.A4.A5.C【解析】【3题详解】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减小,可判定图示地区处于北半球,赤道上自转线速度为1670千米/小时,60°N上则为837千米/小时,故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其应处于中纬度,A项正确。【4题详解】考查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影响因素。据图可知,等值线向数值大处弯曲为低值,所以a自转线速大,地势高;b线速度小,海拔低,故A项正确。【5题详解】考查自转角速度的判读。除了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的角速度均相等,与自转的线速度无关,故C项正确。【点睛】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总结(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3)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4)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5)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2017年全球唯一的一次日全食于8月21日在美国本土上演。下图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读图完成下列各题。-3-6.此次日全食发生时,地球大致位于公转轨道的()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7.当地球某地能观测到日全食时,月球位于()A.a处B.b处C.c处D.d处8.当地球位于甲处时()A.北京炎热多雨B.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C.广州昼夜等分D.上海正午日影年内最短【答案】6.C7.A8.C【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特征和意义。【6题详解】此次日全食发生在8月21日,在秋分日之前,结合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应在③处附近,所以本题C正确。【7题详解】日全食发生时日地月应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所以图中a处符合要求,A选项正确。【8题详解】当地球位于甲处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北京开始进入春季,A错误;南极地区没有出现极昼,B错误;此时全球昼夜平分,C正确;只有当太阳直射点离上海最近的夏至日时,上海正午日影年内才会最短,D错误。北京时间2018年2月16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美国纽约(西5区)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9.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4-A.2月15日12时B.2月16日8时C.2月15日8时D.2月15日11时10.春节假期期间()A.北京太阳从东北方升起B.北京昼渐短夜渐长C.澳大利亚悉尼日落时间推迟D.澳大利亚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答案】9.D10.D【解析】【9题详解】考查区时的计算。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美国纽约为西5区,西5区比东八区位置偏西,时间晚13小时;当北京时间2月16日零点时,西五区为2月15日11时,故D项正确。【10题详解】春节假期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且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太阳从东南方升起,故A项错误;北京昼渐长夜渐短,故B项错误;澳大利亚悉尼日落时间提前,故C项错误;直射点向北移动,故澳大利亚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D项正确。下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30度,A、B为晨昏线上的两点,太阳直射西半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1.此时,B点的地方时是()A.4时B.8时C.16时D.20时12.此时,B点位于()A.晨线,昼长16小时B.昏线,昼长16小时C.昏线,夜长16小时D.晨线,夜长16小时【答案】11.D12.B【解析】从20°W向西到160°E是西半球。图中A、B为晨昏线上的两点,太阳直射西半球,所以AB-5-是昏线。A点是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刻是18点。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比西边的早。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正午时间)x2。【11题详解】图中A、B为晨昏线上的两点,太阳直射西半球,所以AB是昏线,A点的时刻是18点。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30度,B点的经度是90°E。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比西边的早,此时,B点的地方时为20时,D对。A、B、C错。【12题详解】图中A、B为晨昏线上的两点,太阳直射西半球,所以AB是昏线,B点位于昏线上。此时,B点的时刻是20点,即日落时间20点。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正午时间)x2,昼长16小时,B对。A、C、D错。下图是某观测者当地夏至日时根据观测到的竖直标杆日影绘制的示意图。判断下列各题。13.图中表示正午的日影是()A.①B.②C.③D.④14.观测地当日的日出方向和日落方向为()A.东北、西北B.东南、西南C.东、西D.东北、西南15.观测地的纬度最有可能是()A.20°NB.40°NC.20°SD.40°S【答案】13.C14.B15.D【解析】试题分析:【13题详解】日出方向与日影方向相反。根据日影方向,判断日出方向,所以①是日出时日影,日出东南方向,A错。④是日落时日影,日落西南方向,D错。②下午时日影,朝向东南,C错。③日-6-影朝向正南,是正午时日影,C对。故选C。【14题详解】结合前面分析,观测地位于南半球,当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故选B。【15题详解】当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时,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此时正午日影朝正南方向,说明太阳知识点位于该地以北,所以该地纬度在南回归线以南,故选D。考点:日影方向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向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于2010年12月6日在太阳观测图像中发现,太阳“脸上”新长出一颗“大痣”(如下图所示),其面积是地球表面积的数倍,中心区域的温度约为3600摄氏度,而边缘地区则要超过5800摄氏度。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6.该“大痣”出现在太阳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中心区域17.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状况相对稳定B.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甚至造成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C.太阳活动增强时,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高能带电粒子“轰击”地球高层大气,使地球赤道附近出现极光现象【答案】16.A17.C【解析】考查太阳大气层的结构。【16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大痣”为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上。故选A。【17题详解】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活动的高峰年份,地球上出现反常气候的概率明显增大;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甚至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极光-7-现象出现在地球上的两极地区,而不是出现在赤道附近;太阳活动增强时,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故选C。若想“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需要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8.在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19.如果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8.D19.A【解析】【18题详解】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表开始向下穿越过去,所以先过地壳,然后是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D项正确。【19题详解】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遇到液态物质速度迅速减为0;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遇到液态物质,速度先下降,然后再升高,故A项正确;其它三项与这些特征不符,故B、C、D项错误。【点睛】地震波特点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8-性波即为地震波。分类特点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都随着所通过物体的性质而变化横波较慢固体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0.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A.纬度相当B.海拔相当C.距海远近相同D.大气透明度相近21.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A.①⑤B.②⑦C.③⑧D.④⑥22.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地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小,与③④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甲地大,与⑤有关【答案】20.A21.B22.C【解析】【20题详解】-9-据图可知,①⑤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大小与所在纬度位置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A项正确。【21题详解】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近,热量越丰富;地面辐射量越丰富,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量越多,故B项正确。【22题详解】甲地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小,主要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与④有关,故A项错误;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主要与⑧有关,故B项错误;甲地的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小,主要与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有关,与③④有关,故C项正确;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甲地大,与⑥有关,故D项错误。【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23.“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段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答案】A【解析】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段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散射具有选择性,散射的主要是蓝、紫光,所以天空呈现蓝色,A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B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不是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C、D错。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0-24.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