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A.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到了清朝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日益松弛,农民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一现象出现源于清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租佃制的进一步发展,故答案选B项。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本题无关,排除。【点睛】本题解题思路:一是精准捕捉材料关键信息,并将其转化历史学科相关术语;二是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清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租佃制的进一步发展。2.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适应了当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2-与减少土地垦荒面积无关,A选项排除。在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宋代租佃经济高度发展,农民可以维持生计,不一定抑制生产积极性,C选项排除。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剧了土地的集中程度,D选项排除。【点睛】宋朝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宋朝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对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另一方面,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前代相比,加速了封建社会对于土地所有权竞争与垄断机制的运行速度。3.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时期经济政策出处汉文帝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班固《汉书·卷六十四》“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错币第四》汉景帝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范晔《后汉书·卷一》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B.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三十税一”可知,西汉初期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土地私有制确立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中“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是鼓励民间盐铁发展,不是盐铁官营,排除;D项,西汉时期仍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协调了农工商业发展,排除。-3-4.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这有利于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故B正确;其他社会成员获得授田与抑制土地兼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地主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故C错误;其他社会成员不一定是官僚,故材料不能说明维护官僚集团的利益,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社会成员扩大统治基础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5.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4-【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说明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牛耕技术普及全国,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女织,B选项排除。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排除。6.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政策。依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出台法律规范土地交易的契约关系,实际上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配置,这一做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做法是为土地经营流转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不能保护自耕农经济;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土地立法,不是商业立法;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允许土地的流转,承认和保护土地私有,并不抑制土地兼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A.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C.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23年青铜器牛尊的发现推翻了“汉代赵过始为牛耕”的记载,说明牛耕最晚出现于战国时期,可能更早,中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牛耕,但无法得出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选项错误,材-5-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并非主要说明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D选项错误,文献史料也有历史价值,并非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B.土地兼并受到抑制C.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唐前期……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答案为D项。A项,唐朝前期、中后期,儒家伦理对统治者的影响并没有变化,排除;B项,唐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没有受到抑制,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人口减少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9.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从而促进了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皖江地区的社会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有,故B项排除;土地兼并缓解与皖江地区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10.下表是宋代书院及宰相籍贯分布情况统计。-6-宋代书院分布情况(单位:个)地区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数量3411292017宋代宰相籍贯分布情况(单位:人)北宋南宋河南183浙江420从中可以得出,宋代A.科举录取人数南北差距明显B.思想文化的地域性色彩突出C.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优势渐失D.南方地区在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宋代书院数量及两宋宰相籍贯分布情况可知,北宋至南宋期间,作为古代中原地区的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书院分布较少,南方书院分布较多,而从宰相的籍贯分布上来看,南宋时期南方远远超过了北方。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南移,国家的文化中心不断偏向南方,中原的文化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反映科举录取人数的差距,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反映思想文化的地域色彩,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学术内容,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1.在中国古代,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7-B.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C.重视水利灌溉事业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因此,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故答案为A项。BC项,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重视水利灌溉事业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中国古代农业整体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2.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①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秦汉②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隋唐筒车③控制耕土的深浅A.①刀耕火种②耧车③二牛抬杠B.①铁犁牛耕②大镰③风力水车C.①刀耕火种②大镰③风力水车D.①铁犁牛耕②耧车③曲辕犁-8-【答案】D【解析】【详解】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铁犁牛耕,属于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耧车,属于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曲辕犁。故答案为D项。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成就,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13.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请指出有几个错误。卡片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卡片2: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卡片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卡片4:《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卡片1正确;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卡片2错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实现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卡片3正确;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卡片4错误;故共有2个错误,因此选B。14.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答案】B【解析】-9-【详解】根据材料“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