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据史载,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A.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B.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C.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D.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子畏上帝”“天命诛之”这里都体现出借用上天意愿来加强统治的思想,这体现出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中是借助神权思想加强统治,不是迷信活动盛行,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等级的信息观念,故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点睛】“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子畏上帝”“天命诛之”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称之“义门”。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足足延续了十五世。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B-2-【解析】“家族累世同居”体现了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和亲情的特点,故B正确;世袭制指某种职位或等级的世代相传,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分封制指周王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诸侯,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家族累世同居……合众生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的角度正确理解该信息含义,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三字经》中说:“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反映了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出现这一现象的政治原因主要是A.周朝吸取商亡教训B.周朝实行分封制C.周王善于管理国家D.西周人民安居乐业【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的实行为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和延续提高了制度保障,故选B项;吸取商亡的教训、善于治理国家和人民安居乐业不属于政治原因,故排除A、C、D项。【点睛】主意题目中的“政治原因”的限定词。4.《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详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该体制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所沿-3-用。故B项正确。郡县制开始推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开始推行于西周时期、军功爵制开始推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均与题目中的时间“秦始皇时期”不符,故排除A、C、D三项。5.秦始皇统治时期,王绾、李斯曾经先后担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为相期间,他们的主要职责是()A.协助皇帝管理军事B.分管中央重要部门C.辅佐皇帝处理政事D.代表皇帝监察百官【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故答案为C项。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事,诸卿分管中央重要部门,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排除A、B、D项。6.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后增至41)设县约1000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士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C.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可知郡县制下地方长官都由皇帝任命,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和管理,故选D项;郡县长官是行政官员,而非监察官员,故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是实现了实际统一,而非形式上的统一,故排除B项;“以贵族世袭为特征”与题意相悖,故排除C项。7.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史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A.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4-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C.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而相“总纲纪、统众官”等信息可知,西汉政府通过官僚制度的安排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C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到,西汉政府的措施,是积极有为,故A错误;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的是郡国并行制的弊端,与材料无关,B错误;这些措施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体现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D错误。8.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且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秦朝的郡县制B.隋唐三省六部制C.明朝的内阁制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秦汉三公之间各司其职互不统属并无合作关系,B隋唐三省相互紧密配合,制衡共同执掌行政大权,C宋代三司是为分割宰相财权而设立的三个互补统属的机构,彼此间也无相互配合的关系,D元代的中书省强化了相权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9.有学者认为:“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最为符合这一看法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5-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答案】D【解析】“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特点是中央集权,但没有过分集权,可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权。分封制导致了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郡国并行制出现了王国问题,排除AC;郡县制将地方权利收归中央,中央的权利高度集中,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排除B;行省制度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又给地方适度的权力,故D正确。10.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其间,因名‘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答案】B【解析】【详解】注意题干“宣召草制”,大意是说可参与颁布草拟皇帝命令,按照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因此“北门学士”分享中书省的决策权,故B正确;按照隋唐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行,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按照隋唐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议,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枢密院为中央军事机构,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11.“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A.唐朝B.宋朝-6-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材料“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反映的是废除丞相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12.《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思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A【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反映出内阁的权力来源皇帝。这也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故A正确。13.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A.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B.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C.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D.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答案】C【解析】汉代察举制的标准是品德,材料“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信息说明对于官员的-7-素质进行考察,然后使用,故C项正确;“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说明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持选官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对于官员的考察,并不是说明该种方式得到推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地方察举不实的信息,故D项错误。14.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主要说明科举考试是A.以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B.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C.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D.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故选B;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动机,除了功名利禄,更体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并非为了追求真才实学,排除A;C项表述错在“唯一”这个词语,排除;材料说明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动机,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5.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8-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6.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材料“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的说法,A选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17.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