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高职院校定位的思考作者:周玲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37期摘要:定位,是目标、方向。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要明确其目标、方向,要准确、细化其定位,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为市场所需,为社会所用,这样才能拓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天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能够发挥其专业特长的职业岗位。本文从宏观上,谈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改革定位。关键词:高职院校;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029-03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大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其发展受到各省市区的高度重视,各地不遗余力地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在高职教育中,学校的情况各异,有的原来就是职业技术学院,有的是普通高校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也有中专学校升格后办的高职,或成人高校改为高职教育,或普通专科学校改为高职院校等等。有的省区规划各中心城市兴办一所高职院校,有的省已经办起了50余所高职院校。2001年由各省市区批准设立、教育部公布备案的高职院校156所,到2006年高职院校达1147所。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1]。目前,高职院校从总体上说发展形势是好的,成就是巨大的,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等一些重大问题,多数高职院校招生难、生源差,管理难度大,教学成了专科教学的翻版或本科教育的压缩,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特色,从而造成高职院校被动困难的局面。笔者认为,要走出这种局面,首先要对高职院校作一个准确的定位。定位,是前提和基础,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又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办好高职院校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本文试图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三个大的方面对高职院校进行定位。一、办学理念突出其职业特色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的目的,明确了培养人才的特色和就业方向,明确了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促进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教育部长陈至立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宣告,我国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2]。龙源期刊网《教育法》明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就是按照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不需过渡就可以上岗,“职业性特征”表明了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教育。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并不是以其“职业性特征”为其明确的办学理念,仍作为普通专科在办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处理好升学和就业的关系,由于大部分人对高职还是存有歧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广大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即使自己的小孩因为高考没考好进了高职院校,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他们的小孩能够通过专升本继续深造,这就失去了国家办高职院校的初衷了。由于专升本符合当前教育和改革的方向,又能缓解就业压力,部分高职院校也很重视专升本,把办学理念定位于专升本上,减少了实习实训活动。二是很多高职院校比较重视理论的培养,忽视技能性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理论上比不上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动手能力也不强,从而影响了就业。针对这种情况,广大高职院校应明确其办学理念,突出职业特色。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一般高职院校都是由当地政府办的,学校可以对当地人才的近期需求和远期需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与预测,在此基础上成立相关专业,使高职院校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所需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学校要为地方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成为所在地区的应用科学技术开发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高新技术推广中心;另外,高职教育应在立足当地经济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高职教育竞争,在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二、以应用型人才为其培养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地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3]。“应用型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而当前就业市场面临的情况却是: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社会上又紧缺技能型人才。这种奇怪的现象充分地说明,各个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主要出现以下两种误区:一是有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摆脱学科型教育偏向,强调专业知识面宽,强调基础课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仍在办压缩性本科教育,导致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学理论知识,却无暇顾及实践技术的培养;二是部分由中专升格后办的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中专水平,达不到高职的要求,在理论学习上不如普通专科,实践技能上比不上技校,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就业,进而影响学校的生存[4]。为此,高职院校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相关职业岗位为依据,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训实践的环节,理论知识以必需为度,科学地定位学校培养目标。现代职教理论认为,高职的着眼点应从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即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学校不仅应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上稳定地迈出第一步,这是学校培养学生达到第一任职岗位能力的近期目标,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龙源期刊网有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和发展能力的远期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是培养具有眼前就业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三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三、以市场为导向定位其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高职教育的落脚点,高职院校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同时根据自身的特色、条件等方面来设置其课程。课程设置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一)专业设置专业是构成高职院校的基本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专业建设水平上。社会职业种类数以千计,人们的求学需要复杂多样,一所学校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染指所有的职业,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教育要求。就一所学校而言,应当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冷静对待社会职业市场的变化,尤其是要正确对待职业市场的冷热变化,选择自己的服务职业范围,来选择自己的专业。然而,有的学校不顾自身的专业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要求、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在专业设置上,片面地铺摊子,追求专业的多而全,却忽视了专业良性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造成专业建立起来了,但教育训练水平上不去,各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有限的办学资源高度分散,学校的竞争力贫弱[5],这样的专业布局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在对经济和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和详细的就业环境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积极开设人才市场急需的专业。同时应保证稳中有变的策略。专业经常变动是要影响教学质量的,也是有难度的,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专业设置不变也是不行的,不变就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不断变化。(二)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计划安排上,对理论课的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项能力的分析,根据职业能力和专项能力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大纲。目前,有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连中等职教的经费投入也捉襟见肘,要发展高职教育更是力不从心。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只能靠收取有限的学费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无力改善办学条件[6]。由于缺少办学条件,这些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不得不减少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比较好的师资条件,教学水平可想而知了。龙源期刊网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很值得高职院校借鉴,即职校生在学校接受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走校企联合,厂校共建之路[7]。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企业联合办学,弥补自身资源不足的缺陷。中国有些高职院校做得很好,如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实行3+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学制不变的前提下,把学生毕业后的一年的见习期纳入教学计划,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互交替、逐步深入的要求,统筹安排教学各环节。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不再有见习期[8]。这些探索都有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内容设置上,突出高职特色,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有些中等职业院校升格后办的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缺乏应有的深度;也有些普通高校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内容仍以理论课为主。其实高职教育并非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也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高职毕业生走出校门首选的应该是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以实践技术的就业为导向。一是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基础理论知识不能过浅,理论知识的安排要与职业技能联系起来,理论知识不能太繁,以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学校应走校企联合的道路,大量依托企业现场作为学生学习技能训练的基地,为学生毕业后求职进行职前训练和能力强化;最后学校要不断深入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建立科学、系统、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专业能力中传统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参考文献:[1]别敦荣.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朝阳事业[J].煤炭高等教育,2004,(3).[2]陈彦仓.高职教育的定位研究[J].高职专论,2003,(8).[3]唐桂莲,邹爱英.高职教育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环境[J].教育与职业,2005,(5).[4]尧丽云,朱小玉,刘志兵.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5]曾季春.准确的办学定位是高职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J].职教论坛,2002,(23).[6]肖素美.关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7]吴绍芬.论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5).[8]邵琳.谈高职教育的定位[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