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32讲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考点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名师导语』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学说,揭开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其后,他紧跟时代潮流,对三民主义进行了重新解释,使之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全国课标卷在本考点命题较少,仅在2014年考查一道选择题。命题以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考查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贡献及三民主义的影响需要重点关注。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1.背景(1)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孙中山放弃改良尝试,走上革命的道路。2.形成(1)过程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推翻清朝统治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合起来。②1895年10月,兴中会在广州发动起义。(2)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始。知识点二三民主义的提出1.提出(1)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2.内容(1)民族主义①内容: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②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真正独立的内容。-2-(2)民权主义①内容: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②局限:没有触动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社会阶级基础,即推翻封建地主士绅阶级的统治。(3)民生主义①内容:基本原则是“平均地权”,目标是通过实行“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消除贫富悬殊和社会革命。②局限: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希望用改良的方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评价(1)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2)集中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迫切愿望,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旗帜。(3)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成为团结广大革命力量,反对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辛亥革命历史研究》知识点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1.背景(1)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努力均告失败。(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希望。(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2.提出: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内容(1)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3)民生主义:最主要原则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4.评价:同中国共产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民主革命的目标基本一致,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开展。-3-【构图解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信息提取:上图体现了孙中山的思想转变及三民主义发展历程、内容及深远影响。【构图解史】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信息提取:新三民主义是民主革命斗争的纲领和奋斗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4-【漫画解史】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信息提取:“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案,属于资产阶级土地革命纲领,但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探究1解读重要“历史概念”1.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同年,孙中山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撰写发刊词,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是推翻满洲政府,恢复汉族政权;民权主义是建立民国;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2.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1)民族主义。从原来的排满发展到反帝,提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提出“五权分立”的原则,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曾起过巨大的作用。1.(2019·吉林长春模拟)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民族、民权、民生,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制性质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解析孙中山民生思想中的“平均地权”并未涉及到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被剥削的地位,也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因此具有“空想”色彩,故A项正-5-确。答案A2.(2018·广东珠海模拟)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解析据材料“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得出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故A项正确。据材料“1924年8月”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没有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故C项错误;据材料“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可以反映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表明孙中山勇于革新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A探究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三民主义1.多元视角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2.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在推动民主革命发展中的表现(1)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的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2)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3)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展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收回了部分国家权益。1.(2018·课标全国Ⅱ,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6-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对俄国、中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情况进行对比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与俄国比较,中国的革命没有完善的组织领导核心;二是革命没有固定的方法,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就是俄国的方法。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目的是强化革命的领导核心,C对。“走苏俄革命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A错;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目标没有改变,只是方法、途径有所变化,B错;1924年,中国进入国民革命时代,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错。答案C2.(2018·辽宁省实验中学期末)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A.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D.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解析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源自西方的三权分立,而考试权和监察权则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所以五权分立是中西融合的成果,故C项正确。答案C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孙中山的民族观和民生观1.孙中山的民族观念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有六点“革新”:一是“把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思想灌注到原有的华夏民族意识中去,从而改造了适合地主阶级需要的‘内中国而外四夷’的传统观念”;二是“主张改君主政体为共和政体,从而扬弃了‘尊周攘夷’和‘反清复明’这类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和帝制思想的传统观念”;三是“主张‘师夷’,从而否定了盲目排外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四是“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从而基本上排除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五是“寓联满于排满之中”,“这就破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六是“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民族同化”,“从而扫荡了‘明夷夏之辨’和‘严夷夏之防’这类传统观念”。——史学家张正明核心论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反满的民族主义,且进行了六点革新,从而合乎资产阶级建-7-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需要,扬弃、否定、排除、破除、扫荡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为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从民族主义角度肯定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其观点是值得肯定的。2.孙中山对民生的关注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想。——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核心论点:孙中山通过考察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节制资本”改善工人生活,通过“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2018·湖北黄冈中学考前预测)关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评论都旨在强调()A.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B.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C.时代潮流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解析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