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风使舵新解驳论文第一部分:王安石最好的反驳论文读解北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上)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足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据《临川集》【一般逻辑分析】本文属驳论,先引出谬论论点“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重点在“能得士”,延及论据“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而后反驳。反驳时,先建立一个与谬论论点具有矛盾关系的论点“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重点在“不足以言得士”。接着,证明这个主张“不足以言得士”的论点正确。逻辑规律: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真。“孟尝君能得士”与“孟尝君并非能得士”,就是如此关系。如果证明了“孟尝君并非能得士”,也就驳倒了“孟尝君能得士”。而此次证明,用的是反证法。“不然”,就是假设“孟尝君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足以言得士”,那么就应当如今天我们说的改写历史“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而如今见到的历史是“孟尝君取鸡鸣狗盗之力”,可见“孟尝君不足以言得士”)。由此可推翻谬论论点“孟尝君能得士”。注:这是西方逻辑理论的运用,难免有削足适履之感,本文体现的中华智慧的某些特点,且听老汉下回分解。读解北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中)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足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思维科学之友新解】开宗明义,我们读解分析的是孔夫子的语录。民族的大成至圣先师。早熟的中华民族,从以他为标志的那个时代开始,告别巫术时代进入理性时代。孔夫子是2500多年前代表中华民族当时代的最高思维、智慧水平的。王安石,列宁称为“十一世纪中国的改革家”的人物,距今九个多世纪。从上一博的分析可知,离今千年左右的中华帝国的知识分子的精英,如宰相王安石,他们的思维,如同在这篇短文中反映出来的,完全符合所谓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而且,我据以作分析的就是当今全世界一致采用的形式逻辑的体系,吸收了亚氏以来的所有逻辑学家的成果中优秀的内容建构的精致而实用的以自然语言为依托的普通逻辑教科书体系。王安石,在这个体系远没有完善的时代,中世纪的欧洲正在运用这个逻辑体系讨论针尖上能站多少位天使的时候,这个体系传到中国也是在七个世纪之后的康熙年间的事,而写出了创造性地运用严密的形式逻辑思维的流传千古而不朽的文章。中规中矩,即今文科博士生中逻辑理论与修养俱佳的,恐怕也不能达到。至于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特点的,创造性的才华,更是可望而不可即。这告诉我们:1,西方形式逻辑的内容确实具有普遍性,亦即刻画描绘了全世界各民族共同的抽象思维及其规律:2,中华民族的思维,其核心部分,本合乎全人类共同的思维规律;3,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非但不落后于世界上其它民族,而且还本处于世界先进的行列;4,本文虽切中形式逻辑的规矩,但又具鲜明的特点,这就说明,中华民族的思维除合乎世界共同规律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独具的宝贵特点。【本文思维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从一开始进入理性时代就擅长于辩证思维,而且这个宝贝就如同贵族们刻在宝鼎上谆谆嘱咐的:子子孙孙“永保用之”。十一世纪的王安石就出神入化地运用了民族思维的宝器。在一般人心目中“士”就是“士”,这完全符合形式逻辑同一律,难道可以不遵守这个天字第一号的规律吗?但是,辩证思维的概念是“流动的”(注意,并不是模糊、多义、不定义)。“士”中有“非士”,“鸡鸣狗盗之”徒,并非真正的士,这是很明显的事。而且,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真士不欲与之为伍,孟尝君门下之士,竟然因此没有一个真正的士人。这点很重要,作者因此还多有一层证明:擅齐之强,得一士足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历史的结局是齐非但没有南面而制秦,孟尝君本人也落到要取鸡鸣狗盗之力的狼狈地步,有力说明孟尝君未能得一士,而这正说明孟尝君门下之士,真是没有一个真正的能起捍卫家国尊严的大作用的士人。常识就可以判断:取鸡鸣狗盗之力者乃鸡鸣狗盗之雄,如今,孟尝君未能得真正的士,孟尝君取鸡鸣狗盗之力,所以,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由上述分析可见,本文的中规中矩的形式逻辑证明又是在辩证思维的统驭下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正是这异于一般人们的形式逻辑习惯的辩证思维让这篇短文闪耀着创造性的光辉。也正是这两个层级的思维交织、盘绕,在迷你小花盆里(全文90字)开出异常丰满绚丽的花朵。读解北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足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上篇我说过,完全按现行的形式逻辑教学体系分析此篇,实有削足适履之嫌。中篇已可见到,在这个形式逻辑论证架构之上层、之外缘,存在一个辩证逻辑的更宏伟的架构。这就又好有一比,犹如我们在深山古寺前可以见到的母树包子树的千年古木,如虬似龙,冠盖如云,直参蓝天。这下篇,要补充几点: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这一句,从逻辑分析,王安石的揭示自身论点的语句是一个表达联言判断的联合复句。前一分句,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雄=孟尝君得的是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得的不是真正称得起士人的士;后一分句,岂足以言得士?=不足以言得士=孟尝君未能得士。初略一看,这前后两句似乎语义重复;细细一读竟感到前句证明后句:其实,这是个并列复句,其语法特点是前句是与后句同义的。就好比如今的“不是···而是···”句,语序反置而已。但决不是不必要的重复,这里,前句对后句作出了特别必须的辩证的补充。原来“士”这个群体也是一分为二的,有真正的“士”,也有并非称得起士人的“士”混杂于其间。正是从这个意义看,孟尝君未能得“士”,其所得为“非士”。王安石与众不同地提出的这个判断是个辩证判断。尔后,对其作出证明,如何证明,前已述,不赘。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后面的“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应当是谬论论点孟尝君能得士的论据。而在下文驳论点的过程中作为反证的事实论据起过重要作用的“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在这里又一次起作用,以历史事实反驳谬论论据:历史的真面目不是如同世人所“称”者也。所谓一笔两响的写作方法在论说文体裁的巧妙应用。3,上述两篇加上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到汉民族语言的精炼是如何在表达汉民族精英的博大精深的思维时相得益彰。篇二:【四川专用】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第八章写好议论文、记叙文的结尾]题点训练三写好议论文、记叙文的结尾[目标解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尾。”文章写作的过程是前后统一的。开头写得好,固然吸人眼球;中间写得好,也会使内容饱满;而结尾写得好,则有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从考场作文角度讲,结尾也是阅卷者重点关注的区域。为了写好结尾,得到阅卷者的青睐,必须练好几种结尾方式。贵精不贵多,这也是练好结尾技法的原则。一、文章结尾的一般要求作文时,好的结尾,能够点明意旨,升华主题,呼应前文,强化形象。好的结尾要做到三个方面。一要简,即简明——态度分明、观点明确、中心明了。好的结尾应像“豹尾”,短小精悍,刚劲有力。二要深,即深刻——启人心智、感悟升华、令人回味。谢榛曾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结尾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余味耐咀嚼。三要美,即优美——技巧得法、样式新颖、词句靓丽。李渔曾说:“终编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流连,若难遽别。”二、议论文结尾模式1.首尾呼应,总结扣题这是结尾段的基本要求,也是常见的结尾方式。请看下例:(开头)幽静的石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彩翼,美得让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点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结尾)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2013年江苏卷《熄灭蜡烛,莫惊扰美》)这个结尾意蕴十分丰厚,也尤见作者功力。首先,呼应标题开头,扣住材料(明扣式),如“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愿??惊扰”。其次,总结上文,“面对??勇气和决心”“褪色??痛”。最后,深化主题,如“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躲进??可能”。议论文结尾,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命题的议论文结尾,一般都要明扣材料,点明中心。不过,这时明扣材料、点明中心,应与开头“相映而不相犯”。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富有变化、极为灵活的重复。如在句式上相对灵活,请看下例: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界增添了善良与美好;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2013年广东卷优秀作文《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结尾)三个排比句,分别扣住了材料中的三种态度,又回扣了观点。还可以变换手法来明扣材料,强化中心,如借助修辞手法等。如:回头细想,只有思考留下的才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认知财富。那一座“知”的高山上,看是山脚,学是山腰,思是巅峰,唯登上顶峰,看到的才是整个世界;唯思,方可一览众山小,尽知天下事。(2013年天津卷优秀作文《思而知之》结尾)引用名句,使用比喻。尤其是以“一座‘知’的高山”的精妙联喻,可谓神来之笔,不仅强化了中心,而且令人回味。2.表达愿望,呼唤号召情感真挚,是考场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在文章的结尾通过呼吁性的语句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美好未来。这种方式,能够有力地突出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例如:(1)希望深山的蜡烛可以熄灭,更希望如今打在文人学者身上的光可以关掉,让美好的生命不再受这“光”的威胁!(2013年江苏卷优秀作文《生命不能承受之光》结尾)(2)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之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结尾)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尾方式还是要紧扣材料与中心,只不过换一种语气而已;要感情真挚,免得沦为苍白无力的口号式。3.巧妙发问,余味无穷一篇好文章要有理趣,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同欣赏美妙的乐曲,曲虽终而余音缭绕。结尾巧妙发问,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不失为一种绝妙的方略。例如:人生匆匆一瞬,在物欲横流的世间人们都在得失之间游弋,寻求两个极端之间的支点。应知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得到固然值得高兴,但要看得到的是什么,如果得到的仅是身外之物,这样的得到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失去纵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失去的是虚幻不实的东西,这样的失去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2010年辽宁卷优秀作文《得失之间》结尾)结尾两个整齐的问句委婉发问,让人深思“得失”之间的深刻哲理,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省,令人回味。4.拓展文意,深化升华这种结尾,不是总结上文,也不单是回扣论点,而是在上文的基础上,文意有所拓宽、加深,或提出方法,或指向未来等等。这种结尾,体现了一个“深”字,能启人心智,令人回味。不过用起来难度较大。请看下面两例:(1)方正做人,圆通处事。首先要练就一身方的骨,方正纯朴,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