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集中供暖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两大区域A.以省级行政区界为分界线B.内部气候特征基本相同C.划分依据较为单一D.紧邻分界线两侧自然环境差异显著2.集中供暖A.能源利用效率更髙B.大气污染更加严重C.电力供应更加紧张D.煤炭消耗逐年增加【答案】1.C2.A【解析】【1题详解】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理空间,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单一指标和综合-2-指标。图中两大区域是按照是否集中供暖的单一指标划分的,故C正确,ABD错误。【2题详解】集中供暖有利于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可以减轻环境污染,A正确;集中供暖有利于减少废气排放,减轻环境污染,B错误;集中供暖会有剩余热量,可以用来发电,电力供应更加充足,C错误;集中供暖有利于煤炭等能源利用率的提高,D错误。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它包括精确播种、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精确收获这几个环节,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下表为精准施肥与常规施肥效益比较表。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各题3.GPS在“精准农业”中的作用是A.农田信息定位获取B.分析处理获取的信息C.管理措施决策D.估算农业产量4.为了“精确”和“快速”地对大面积的田区进行频繁监测,判断田间作物生长情形和产量的空间分布,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PSB.GISC.RSD.数字地球【答案】3.A4.C【解析】【3题详解】GPS最基本的功能是定位导航,在“精准农业”中的作用是农田信息定位获取;分析处理获取的信息是GIS的功能;管理措施决策、估算农业产量都需要人力参与,也都不是GPS的功能,A项正确。【4题详解】结合“精确”“快速”和“监测”等关键词可以判断,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RS(遥感),C项正确。-3-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5.该农林复合系统在三峡库区使用后,能够①减少径流总量②削减径流峰值③减少河流泥沙含量④降低径流速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若干年后,该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A.作物类型B.坡度大小C.气候变化D.土壤类型【答案】5.D6.B【解析】【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在坡面上种植植被具有增加下渗、阻挡坡面径流、延缓径流及防止土壤流失等方面的效果,故在三峡库区所进行的等高活篱笆技术试验在防止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径流速度、延缓径流、削减径流峰值及控制土壤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②③④对;但不会减少径流总量,①错,故D项正确。【6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篱笆带具有延缓径流及减少侵蚀量的效果,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的篱笆带密闭以后,可起到削减径流量,延缓产流过程,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并可拦截径流中大部分的土粒。由于篱笆带阻挡了各因素造成的土壤沿坡面下移,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对坡地持续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故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坡度大小,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B项正确。读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4-7.对该县1937~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B.人均耕地面积减小了C.荒漠化面积扩大了约3倍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两倍8.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数量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答案】7.B8.A【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1937—1980年该县耕地面积、荒漠化面积、放牧强度和人口密度都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一倍多,和人口总数增加量相比增加比例较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项正确;1937年该地人口密度为20人/平方千米,1980年该地人口密度为80人/平方千米,而该地面积不会变化,所以人口总数翻了两番,A项错误;该县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约1%增加到了30%多,扩大的面积远远超过原来的3倍,C项错误;图中只体现了放牧强度,没有体现草场面积的变化,因此不能确定绵羊总数,故D项错误。【8题详解】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5-用。读图可知,该县人口总数翻了两番,庞大的人口和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是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其下游的扎龙湿地,是丹顸鹤等鸟类繁殖和栖息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扎龙湿地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是()A.全年降水多,河流水量大B.下游河道消失,河水漫溢而成C.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D.植被覆盖率高,利于涵养水源10.近年来,图中湿地水域盐度增加的原因是()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②太阳高度角增大,蒸发增强,水体盐度增加③地表水渗漏,水域缩小,盐度增加④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11.近年来扎龙湿地萎缩,将会导致()A.乌裕尔河水位上升B.地下水位上升C.生物多样性减少D.当地温差变小【答案】9.B10.A11.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湿地,学生要熟悉湿地的主要功能和主要的生态意义。利用水循环的原理进行解释盐度的变化。【9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乌裕尔河流到扎龙就没有河道,所以说扎龙湿地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是下游河-6-道消失,河水漫溢而成,B对;本区全年降水并不是很多,河流水量大也不是积水的主要原因,A错误;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影响下渗,但不是直接原因,C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低不形成湿地的主要原因,本区植被覆盖率也不是很高,D错误。【10题详解】河水中溶解盐类物质,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湿地水域盐度增加,①对;太阳高度角不可能增大,②错误;地表水渗漏,水中的盐分也会随之流走,盐度不会增加,③错误;湿地水分蒸发,蒸发的纯水,盐分会留在湿地,盐分(矿物质)富集,盐度增加,④对。选择A。【11题详解】湿地是鸟类繁殖和栖息地,是生物生存的场所,近年来扎龙湿地萎缩,将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C对;扎龙湿地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对其上游水位没有影响,A错误;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B错误;湿地萎缩,对气候的调节能力减弱,当地温差变大,D错误。【点睛】湿地生态功能主要有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净化天然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盐分(矿物质)富集主要从盐类物质的来源和水的减少方面进行分析。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读金沙江下游段水能资源开发图,回答下列各题。12.金沙江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开发,其主要原因是-7-①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②该区能源需求量小③可能诱发地震等自然灾害④移民后退安置难度大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13.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时选在12月底截流的原因是A.江面结冰,便于施工B.此季节气温相对较低,减少工人中暑C.避开鱼类的洄游期D.此季节河流流量小,便于施工【答案】12.B13.D【解析】【12题详解】金沙江主要流经横断山区,该流域处于我国阶梯分界处,地质条件复杂,且区域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小加之移民难度大等使得水能开发较晚,合理科学的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故B项正确。【13题详解】河流截流一般选择在河流流量较小的时期,以降低施工难度,便于施工,12月份该区降水较少,河流水量小,利于施工,D项正确。金沙江下游河段为亚热带气候,没有结冰期,山间气候凉爽,夏季亦不易中暑,内陆鱼类的洄游期一般是夏秋两季,故A、B、C项错误。为了恢复河流的原始生态,目前一些国家开始拆除了一些大坝。下图为水库拆除前后的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拆除大坝后,M处河段A.径流季节变化增大B.冬夏水温明显下降C.利于淡水鱼类养殖D.提高了水运通达度-8-15.大坝拆除后,对水库原有库区的影响是A.蒸发下渗增加B.土层厚度增加C.水体污染加剧D.植被覆盖提高【答案】14.A15.D【解析】【14题详解】因为拆除大坝后,大坝的调节径流作用消失,大坝下游的M处河段径流季节变化增大,A项正确。拆除前多为大坝深层水,拆除后多为表层水,夏季水温上升,冬季水温下降;水体面积减小,不利于淡水鱼类养殖;河道水位下降,水运通达度下降。故BCD项错误。【15题详解】大坝拆除后,湿地面积减少,蒸发下渗减少;库区水流速度加快,侵蚀增强,土层厚度较少;水体更新速度变快,水体污染减轻。故ABC项错误。库区水体覆盖面积减少,滩地增多,植被覆盖提高。故D项正确。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制造业的“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机器代人的情况突出,有的工厂已实现关灯生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6.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逐渐失去的区位优势主要是()A.劳动力成本B.能源资源C.环境承载力D.市场需求17.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的影响是()①加速工厂向中西部转移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降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④减缓企业用工荒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8.关于制造业“西进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促进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B.增加东部地区的环境压力-9-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D.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答案】16.A17.B1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有关知识,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升,优势降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都有很大的影响。【16题详解】东部地区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制造业逐渐失去原有的区位优势,A正确。东部地区本来能源资源就没有优势,B错误;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市场需求量仍然比较大,CD错误。【17题详解】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的数量,减缓企业用工荒,B正确;解决工厂用工问题,减少工厂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对工人的素质要求较高,ACD错误。【18题详解】制造业“西进运动”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利于东部城市化发展,A错误;东部地区工厂减少,排放污染物少,环境压力减少,B错误;不会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C错误;因为工厂向西迁移,必然增加和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D正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0-19.据资料判断,关于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的优势条件分别是A.京:水陆交通便利B.冀:现代工业基础好C.津:科技人才集中D.冀:与京、津两市相邻20.为实现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下列措施合理的是A.天津港保留原有的矿石运输业务的同时继续升级B.河北平原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C.促进产业向核心城市集聚D.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答案】19.D2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联系,意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基础性强。【19题详解】读图可知,布局具有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天津水陆交通便利,河北与京津相邻且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丰富,故选D。【20题详解】天津应发展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A错。河北平原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B对。加大产业向河北转移,不能向核心城市集聚,C错。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