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余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限时训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德意志统一后,为建立和维护其欧洲霸权,俾斯麦不得不“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充当“欧洲这个不倒翁娃娃的重心”,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A.德意结盟B.法俄结盟C.英法结盟D.英俄结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俄结盟主要是针对德国,这就使得俾斯麦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成真”,故本题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2.一战的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都想给对方致命的打击。1916年2月21日,27万德军对凡尔登发起了杀气腾腾的“处决地”攻势。关于这一战役叙述不正确的是A.德国图谋“使法国把血流尽”B.现代化学武器进行无声的大屠杀C.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D.英国步履蹒跚的坦克稳住了阵线【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凡尔登战役,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的目的是利用凡尔登作为碾压英法联军的磨盘,消耗英法的战争力量,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凡尔登战役中,德国使用了令人窒息的毒气,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转折点,此后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英法联军手中,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916年9月15日,有-2-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7万德军对凡尔登发起了杀气腾腾的‘处决地’攻势”,联系所学凡尔登战役的史实和特点分析解答。3.下图是1917年6月的一张航拍图。德军战壕在右下边,英军战壕位于左上。关于这种战场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马恩河战役体现了该战场形式B.大炮、士兵和机械化是主要特征C.“堑壕岁月”是战场形式的心理写照D.体现了德军战前的战略构想【答案】C【解析】【详解】堑壕战,是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从图中看出,德国人的防御工事建造的非常出色,因为德军比他们的对手更想战略性地撤退到一个准备充分的防守位置,故C正确;马恩河战役时间是1914年9月,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大炮、机械化不适用于壕堑战,排除B;1914年一战已经开始,D中“战前的战略构想”表述错误,排除。4.《大总统布告》“以德国施行潜水艇计划,违背国际公法,危害中立国人民生命财产,……遂于三月十四日向德政府宣告断绝外交关系,并将经过情形宣示中外。……爰自民国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时起,对德国、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该材料反映的是:A.美国政府对德宣战B.北洋政府参加一战C.美国政府对日宣战-3-D.中国政府对日宣战【答案】B【解析】【详解】民国六年即1917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对德国、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可知,北洋政府对德国、奥国宣战,决定参加一战,故B正确;美国不用民国纪年,排除AC;根据“对德国、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可知,中国政府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民国六年”“对德国、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联系所学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实分析解答。5.1917年3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其连任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居为世界公民。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明确表达了是否参战的问题B.对战争不会袖手旁观,想要介入C.背景是俄国二月革命退出了战争D.立足于世界公民追求世界和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可知,美国总统威尔逊并没有明确表达是否参战的问题,故A错误;根据题干1917年3月“致命的骚乱”“1917年3月……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等信息可知,此时正在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演说中隐含着美国不会袖手旁观,想要介入战争的意思,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俄国二月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并没有退出战争,该选项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参加一战只是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幌子,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7年3月……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联系所学美国加入第一次时间大战的史实分析解答。-4-6.在巴黎和会,争吵不休的战胜国却一致同意保留德国在东线的部队。这最有可能是为了A.确保法国的安全B.维系欧洲大陆均势C.遏制社会主义的苏俄D.安抚德国抵触情绪【答案】C【解析】【详解】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是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结合所学,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和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目的,战胜国同意保留德国在东线的部队,故C正确;确保法国的安全,与同意保留德国在东线的部队无关,排除A;B项只符合英国,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国联盟约》第22条规定:“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指的是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A.并非针对列强所占的全部殖民地B.体现了国联“集体安全”的原则C.与民族自决的原则背道而驰D.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由材料“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可知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委任统治”制度。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针对的是“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排除A;不能体现国联“集体安全”的原则,故选B;民族自决是指各国自行决定自己归属的政府体制、执政政党组织、政治环境与命运等,排除C;“委任统治”实质上是变相的殖民统治,排除D;8.从国际格局发展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重要影响是()A.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B.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开始动摇-5-C.美国成为世界霸主D.英国霸权地位得到巩固【答案】B【解析】这一题最关键的是审题,题目要求“从国际格局发展的角度看”,所以答案要从这一角度思考,A是正确的说法,但是没有涉及到国际格局,故排除;B既符合史实,也说到了国际格局中欧洲的地位变化,故选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美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达到世界霸主的程度,故排除C;英国的霸权地位在一战后随着美国实力的上升而削弱,故D的说法是错误的。9.“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A.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方各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因此B与题意相符,排除ACD。故选B。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大臣丘吉尔认为:“如果我们的海上政策建立在同日本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基础上,那么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加糟糕的政策了。”他产生这种观点主要是A.英国的海军实力已无法同美国相匹敌B.丘吉尔与英国最高领导层产生了深刻矛盾C.美国已经明确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日本D.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严重威胁英国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1902年,英日出于各自目的,签订了英日同盟,客观上有益于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争夺,一战后,英日同盟的存在越来越不利于英国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不利于美英关系的发-6-展,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英国的海军实力与美国的比较,无法退出英国的海军实力已无法同美国相匹敌的结论,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丘吉尔与英国最高领导层产生了深刻矛盾”,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殖民大臣丘吉尔的观点,无法体现“美国已经明确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日本”,排除C。11.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获得了最大的利益,然而日本也不是一无所获,下列能证明此观点的史实是A.英日同盟解散后形成了美英日法四国同盟B.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C.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水域占有了绝对的优势D.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他国正式承认【答案】D【解析】【详解】1921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这是美国外交的胜利,但《四国条约》让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使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故D正确;材料强调“日本也不是一无所获”,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日本也不是一无所获”,强调的是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获得的利益,B是美国的目的,排除;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四国条约》限制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C错误。12.二战时期,同日本作战的美军在一张传单上这样写道:“日本军部首脑将为挑起的这场战争负责。”当时日本的军部①是指日本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②左右着日本的政局③全面对政府负责④是日本法西斯政策的推动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日本军部是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军事指挥枢纽,包括政府中的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指-7-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军令部等。日本军部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直接对天皇负责,政府无权过问,因此③说法错误,ABC三项排除,本题答案为D。13.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以特有的救世主的口吻就某一历史事件发表言论,声称“血的声音说出了有力的话”。欢迎“持续了15年的错误”结束。这一事件是:A.德国开进莱茵非军事区B.萨尔区投票决定归属德国C.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经过激烈斗争,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萨尔煤矿有法国开采15年,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1935年,经过公民投票,萨尔区又重新归属了德国,材料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所以应选B;1936年德国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莱茵非军事区并没有设定是15年,排除A;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对德国来讲不是“错误”,排除C;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间不符合“持续了15年的错误”,排除D。14.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描述道“战马与坦克搏斗!骑兵的长枪与坦克的大炮对抗!……这是他们,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这里描述的是A.德国突袭波兰B.马恩河战役C.德国攻陷法国D.莫斯科之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是指1939年9月德军突然发动对波兰的闪击战争,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故A正确;B项发生在一战期间,CD两项发生在二战爆发之后,不符合“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联系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史实分析解答。15.观察下边漫画,该漫画-8-A.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B.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C.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D.反映了英德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得知,该漫画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B正确,所以本题选B。16.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