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家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好家风第一条:我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我在好家风中成长家是一盏明亮的灯,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家是一泓清澈的甘泉。我的家不大,也不豪华,但是有亲人的陪伴,我每时每刻都感到很开心快乐,温馨幸福,我爱我的家,在良好的家风的影响下,我一天天健康、茁壮地成长着。我的爸爸妈妈是退休工人,在我们小区开了一家洗衣店,整天非常辛苦和劳累,但为小区的居民带来了洁净和方便,我们非常欣慰,爸爸妈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了我什么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被他们深深地感染了,告诉自己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我的家是一个充满温馨的家,爸爸妈妈都是孝心的典范,虽然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外公、外婆身体硬朗,但毕竟八十多岁了,还在平岗矿种房前屋后的园子,我从小就在外公外婆家长大,我非常的爱他们,很是想念他们,爸爸妈妈也是如此,一有时间我们就去平岗矿看外公外婆,给他们带去他们爱吃的东西和一些生活用品,我妈妈虽然和外公外婆说话的语气往往不是那么温柔,甚至有时说:“爸!您这么做要是累坏身体怎么办?”“妈!我不是和您说过了吗,这些活留着让我来做!”~~~父母都能时刻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我觉得这份孝心是十分可贵的。还记的那一次我外公得了肾病去哈尔滨检查治疗,妈妈前去照料他,我和爸爸在家,爸爸每天做饭,接送我上学,给我洗衣服,辅导我做功课~~~非常辛苦,我留了多年的长发到腰以下,爸爸又不会给我梳头。我虽然很爱我的长发,但为了妈妈安心在哈尔滨伺候住院的外公,我决定去理发店把我的长发剪掉了,当好朋友问起我:“你剪了头发,心不心疼呀?”我毫不犹豫地说:“不心疼,这源于爸爸妈妈的孝心影响了我。十多年来,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默默地告诉我,好家风就是向上、向善、向美。从小爸爸就教导我,要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好家风,是大中国的好家风,要好好发扬光大,我把他们的教导牢牢的记在心上。我每次看见老人进单元门,电梯门都主动给开门,让他们先进、先下。在去平岗的公交车上,我几次给老人让座,自己靠在妈妈的腿边,虽然站得腿疼,可想到自己帮助了别人,却特别开心,我从一年级开始,从来没有和学生发生过冲突,处理好自己和同学的关系,看到哪个同学有困难,我总会伸出援助之手,我知道,这是好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我今年十一岁了,还比较懂事吧,每当我看到父母开洗衣店的辛苦时,我就心想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让父母安度晚年,现在要多减轻他们的负担~~有时我也贪玩,忘记吃饭,忘记写作业,我知道这点不好,所以我在尽量改正,不让父母为我担心,生气,做一个好孩子,虽然我的家庭并不富裕,但爸爸妈妈勤劳、节俭,我爱他们,他们也爱我,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好的家风就像和谐的主旋律,就像细密的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我爱我的家,好家风伴我成长,加油吧!在人生的大海中扬帆起航!篇二:好家风世代相传好家风世代相传——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前言:中国传统的家,有家道、家规、家学、家业,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所以《大学》讲,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家都整齐,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一个家庭守伦理道德,懂得因果规律,人人都能够守着规矩,这个家就会兴旺。人,从小都在家里教好了,社会上没有恶人。家教好了,对社会的贡献太大了。社会好,长治久安,这在中国历史上看得到的。——净空老教授「一、中华文明的基因」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好家风应世代相传」的指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0一四年六月福建成立了「客家家训馆」。二0一五年十月,王歧山书记在福建调研期间,考察了永定土楼的「客家家训馆」。对集中体现「勤劳俭朴、崇德尚善、和睦亲邻、尊祖敬宗、家国情怀、修身齐家」等家训、家规深表赞赏。当王书记看到第一展室所陈列的「王氏家训」时,一脸笑容的大声读诵:「先国家,敦孝友,重丧祭,肃闺门,守耕读,务勤俭,戒斗讼。」并询问关于福建省家规祖训的情况。看到魏氏祖训:「赫赫吾祖,训诫有方,诸裔子孙,细听端详。克勤克俭,学工农商,孝亲睦族,处家表坊。礼义廉耻,仕国忠良,人才辈出,国史流芳。」王书记特别夸赞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有,很好!」看到江氏祖训,「人而无信,失信不立,千金一诺,抵死不移」,王书记评论说:「仁义礼智,忠孝节义,都有体现,很好!」去年十月在中纪委的会议上,王书记曾经指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并呼吁要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这体现出政府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家规、家训的重视。二0一五年五月,中纪委网站开设了「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特别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此专栏连续进行多期报导,内容包括:孝义传家九百年的浙江金华郑氏、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江西义门陈氏、勤俭承家风清廉为镜鉴的汉阴沈氏、崇文重教礼义相传的安徽绩溪章氏……这些以孝义传家的大家庭,以优良的家道、家规、家学、家业,为中国的历史谱写出厚重典丽的篇章。「二、盛世能臣的礼让家风」在清朝的盛世时期,代出贤才的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令人侧目——张英是康熙朝的礼部尚书,儿子张廷玉是清朝唯一陪享太庙的汉臣,孙子张若霭任职于军机处……家风的维系得力于优良的家教,张英的《聪训斋语》对子孙的影响至深。人称「圃翁」的张英归纳他律己、教子的经验时说:「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在《聪训斋语》中,分别以立品、读书、养身、交友、怡情、持家、会心来训诫子孙——「立品」要谨言语,戒嬉戏,慎威仪,能容让;「读书」要温经书,习诗文,练字体;「养身」要淡饮食,谨起居,保精神;「持家」要节用度,善待人,睦兄弟;「会心」要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凡此种种,无一不是谆谆告诫子女为人处事之方。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传承父亲的德范,延承睦族、礼让的家风而为世人所称道。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雍正年间的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他身居高位达数十年之久,历事三朝,深得宠信,尤其是立志改革、勤勉政事的雍正,简直一刻也离不开他。虽是任职年久,长期处于机要之地,他却始终保持清、忠、和、厚的质量。雍正生性猜忌,但独独相信张廷玉,对其人品信任极深。他身为宰相从不以权压人,有一件事情颇为耐人寻味——有一天在京城的张廷玉接到老家的来信,信上说,邻居家里正在盖房子,扩建围墙的时候侵占了我们家的二尺地,请他为家里人出头。张廷玉立刻回了一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回信,惭愧不已,于是主动将自己家的围墙朝后让了三尺。邻居见了张家的举动,亦感内疚,于是也主动将自己的围墙退了三尺。于是,各退三尺,这成了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有权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忠厚传家久,谦慎继世长。这是中国传家教子的经世名言。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亦是一名有才华的青年,他不倚仗父亲的权势,经过乡试、会试之后,顺利进入朝廷的殿试,由雍正皇帝亲自审阅定夺。结果皇上将这位考生定为一甲的第三名(即探花),而当时的雍正帝并不知道他就是大学士张廷玉之子。皇上说:「朕实出于至公,非因大臣之子,而有意提拔。」然而张廷玉认为这样做实为不妥,遂再三恳辞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大考,个个都盼鼎甲。臣本人现居高位,而臣子又登一甲的第三名,占天下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雍正帝见其情词恳切,不得不勉从其请,于是把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张若霭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他不断磨练,并在学术上不断长进,后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皆能尽职尽责,谦虚自处,颇有其父遗风。「三、求阙立身的曾氏家风」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求「缺」的心态,不追求圆满。《说文》:「月,阙也,大阴之精。」段注引《释名》曰:「月,缺也,满则缺也。」月有阴晴圆缺,月亮圆的时间短,缺的时间多。净空老教授教导我们,世间一般人都求圆满,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聪明人不求圆满,缺一点好,所谓「满招损,谦受益」,缺也是谦,这才能受益。满清末年,曾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先生,掌握江南四省的军政大权,这在有清以来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封疆大吏之权力可谓是无出其右者,可见得朝廷对他的器重。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先生为人处事圆融通达,处处谦虚忍让,因此,即使权倾朝野,亦能明哲保身,未曾遭无端之难,也没有受人之害,这体现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智慧与哲学。曾国藩求缺而不求满的处事态度,使得曾氏家族的家道能够保持至今而不衰,他的后人在社会上很有地位,普受世人的尊敬,这正是祖宗有德。曾国藩先生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其读书录称之为《求阙斋笔记读书录》,体现出他不求圆满的德行与人品。他在《求阙斋记》中曾说:「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缺陷。礼主减而乐主盈,乐不可极,以礼节之,庶以制吾性焉,防吾淫焉。若夫令闻广誉,尤造物所靳予者,实至而归之,所取已贪矣,况以无实者攘之乎?行非圣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无所矜饰于其间也。吾亦将守吾阙者焉。」由此可知,无论是外在的荣誉还是生活上的享受,都要知足、守缺,以礼来节制我们的性情,防止过分的行为。要知道造物最为忌讳的就是显赫的名声,正如《了凡四训》所言,「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古今中外的历史中,若是少壮即享有盛名,而又名实不符者,晚年的下场往往都很悲惨,此即是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所以明智的父母都会教导儿女如何立身处事,明哲保身。曾国藩先生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写下四条遗嘱告诫子孙:一是慎独(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二是主敬(以恭敬之心对待一切人事,不敢懈怠),三是仁爱(使人自立自达则能与万物争辉),四是劳动(操习技艺,磨炼筋骨)。他希望这四条能够传之于子子孙孙,如此,曾氏家族就能长盛不衰,代有人才。曾氏子孙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其胞弟曾孙曾昭伦在民国年间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最得父亲的疼爱,父亲曾为其看相,赞其为「阿弥陀佛相」,后果然是最为长寿多福;曾孙曾宝荪民国时期赴英留学,后于长沙创办艺芳女子学校;曾约农自幼博通经史,弱冠即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创办女校。英国哲学家罗素和美国哲学家杜威赴湘讲学时,曾约农曾担任翻译。后被受聘为台湾大学教授和东海大学校长……曾氏家族的子孙虽然不是如曾国藩先生般为官从政,然而却在教育、学术等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而为社会大众所尊敬。「四、孝义传家的袁氏家风」在中国历代插架森森的家规、家训中,有一部著名的《袁氏世范》,它的作者袁采,字君载,是南宋浙江衢州人。南宋淳熙年间,袁采任乐清县令时,为「厚人伦,美习俗」,撰著《训俗》一书,后改名《袁氏世范》,并在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之中。《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说:「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覆详尽。」且内容明白切要,使读者很容易理解、落实,因此,四库馆臣对这部书十分赞叹,认为它的价值仅次于《颜氏家训》。由于袁采对人情世故的观察细致入微,特别是在父子、兄弟伦理上的洞见通情达理,为世人所称道,在在处处体现出「为人岂可不孝」的训俗精神。例如《袁氏世范》形容「人生百日,体露真常」的赤子之诚时说:「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读到这段话,人们自然能够感念到「父子有亲」自性本具的亲爱精诚,从而生起对孺子的爱护和对父母的孝思。另一段对老人心理的剖析,也体现出家训的亲切之处:「高年之人作事有如婴孩,喜得钱财微利,喜受饮食菓实小惠,喜与婴儿玩狎。为子弟者能知此而顺适其意,则尽其欢矣。」了解老人的性情,自然而然能够善体亲心、顺从亲意的来孝敬老人,使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袁氏世范》、《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都是袁氏家族弥足珍贵的家训典范。代出贤才的袁家也出现过佛门净土宗大成就者,如广为人知的明朝「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袁宗道和袁中道三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