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名作文第一条:“外国地名”用户意见赞同方:1.大秦蔡氏传统的地名最有特色和文化2.一介书生eytv早就应该封杀这些不伦不类的名目,支持政府。3.网易福建省厦门市手机网友有些地方是有历史的不能随便改但是商业广场和商业建筑就无所谓4.网易北京市手机网友一定要制止开发商冠名楼盘的模式,如万科**城,绿地**湾。在福州这个小城市,有着无数带有融侨、正容、三盛等带有开发商名称的楼盘,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困扰。有关主管部门要意识到,楼盘名称是地名的一部分!5.糖浆管理城市的地方官员还是多学点中国文化吧,别动辄给所辖之区起一些莫名其妙的怪名。让百姓厌恶又鄙视6.Mr_海波同意,如果一个城市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那么还有特色吗?!网友们啊,想一想你去游玩的地方,是会去有文化底蕴的还是去新兴城市反对方:1.盖世神论我认为文化如同科技,只有先进和落后,无所谓入不入侵。2.随缘Y9SY我认为一个自由的社会政府也管的太多了,把该管的管好。3.网易重庆市手机网友重庆的朝天门大桥离朝天门那么远,无论是叫弹子石大桥还是五里店大桥,都比朝天门大桥靠谱啊,现在这名字外地人来了还以为朝天门就在附近呢,实际上和朝天门风马牛不相及,根本就在另外个区。这就是拍脑袋决定的高大上名字4.洛丹伦的冬天很冷取个名字就是丢东西了这是要有多没自信5.小谣君洋名是不是乡愁我不知道,解放路人民广场肯定不是6.薛者介分东洋和西洋吗?貌似中国很多词汇都来自东洋7.好多米LOL乡愁泛滥时,于是有了公主坟,吴家坟,八里村,李家村,吉祥村等……其他:1.网易陕西省西安市手机网友一个城市其他名字的路不管,但是解放路,人民路大庆路至少得有一个。2.宇宙最强脸皮因为人们都向往那些国家的生活环境,要不然怎么没人取名叫朝鲜花园的3.icewolf409我这个五线城市的开发区里,有几条路,分别叫做巴黎路,东京路,纽约路……4.弄个昵称那么难到处都是北京路南京路上海路天津路太原路,本地人都迷路了5.kszz3259840合肥原名庐州,要不要改回来?苏州原名姑苏,要不要改回来?6.听说我是神ID那我哈尔滨的街道名全要改7.mirco-cici_80691崇洋媚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中国各地大量古建筑因为扩建被强拆,各地的谷风民俗被关注过吗?拿地名说事彰显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小肚量!篇二:人民日报洋地名叫人犯晕破坏地方文化传承人民日报洋地名叫人犯晕破坏地方文化传承2016年04月10日02:22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随意取洋名,真叫人犯晕(微调查)《人民日报》(2016年04月10日01版)“你说哪条路我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区我可没听说过。”乘客张璇说完目的地,出租车司机就一通抱怨:“你说好好的小区,干吗非得起个洋名?怪里怪气,找起来也麻烦,根本不知道在哪儿!”来回绕了两圈,没找到小区大门。张璇看附近楼房比较眼熟,就赶紧下了车,却发现是其他小区。“建筑风格差不多,又是洋名字,傻傻分不清。”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正在执勤的小区保安,在保安的指引下,总算找到了目的地。“本地人也不知道在哪儿,问起路来太费劲!”张璇抱怨。张璇所在的西南某省会城市,不管是商业小区还是购物中心,“洋名”占的比例可不低。部分公交车站也以附近小区或者商场命名,从而出现被“洋地名”的现象。实际上,这并不是该城市的独特现象。创意英国、香榭丽舍、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玛雅生活馆、波西米亚花园、地中海、名古屋、戛纳风情街、泰晤士小镇……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张璇记得,上学时和小伙伴们常常到工人文化宫玩耍,听大人讲这个城市的人和事。如今这些名字都已经成为过去式,原有道路被改造成商业片区,也换上了和时髦外表相应的“洋名”。小区喜欢用洋名,觉得用了洋名,品位就提高了。对国际化的非理性看法,导致了“洋地名”泛滥,其中商业炒作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市民对“洋地名”却不怎么买账。“原本记得大概位置的,有些地方换了站名,找都找不到了;有些?洋地名?,记都记不住,说也说不出来。”一位老年市民抱怨,不少地名盲目跟风,导致土生土长的他“在自己家,却迷了路”。“假如翠湖旁边的小区改名叫瓦尔登别墅,轿子雪山景区的酒店改称阿尔卑斯小屋,你会怎么想?在?名古屋?甩米线,听起来就别扭!”调侃吐槽的背后,更说明城市的发展需要格外呵护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这也是不同城市各自魅力的根源所在。“如果国外游客请一位热情好客的市民留个地址以便以后交往,市民留的地址是:某市戛纳风情街或者泰晤士小镇,你说外国人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城市历史研究者赵立认为,消解传统文化并不是非要拆旧建筑、烧古书,地名变成洋名,也是一种隐性的消解。“不少传统地名能够解读出一个地方大概的位置、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地名承载了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文化信息,盲目使用?洋地名?,会造成传统文化的断代。”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国际交流部部长汪洁泉告诉记者,一个好的地名不仅有助于指示方位、方便居民生活,更能唤起年轻一代对城市历史的兴趣,增强年轻一代对城市的认同感。地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地方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也会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胡乱起洋名,必会破坏这些文化传承。对洋地名的追逐,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照见了一种懒惰思维,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不自信。其实,《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目前,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的工作正在进行,希望各地在更名工作中更加注重历史文脉保护。——编后篇三:“洋地名”泛滥根子在“文化的不自信”龙源期刊网.cn“洋地名”泛滥根子在“文化的不自信”作者:江文来源:《时代报告》2016年第05期“你说那条路我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区我可没听说过。”乘客张璇说完目的地,出租车司机就一通抱怨:“你说好好的小区,干吗非得起个洋名?怪里怪气,找起来也麻烦,根本不知道在哪儿!”当前,在不少的城市,市民走几个地方,就似乎可以周游世界,早上去“香榭丽舍”,中午去“戛纳风情街”,下午去“金色维也纳”,如果第二天还有兴致,可以去“名古屋”“柏林小镇”或者“威尼斯水城”……笔者认为,各地“洋地名”泛滥成灾,根子还是一些人,特别是地方长官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一些地方放弃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地名不用,贪大求洋,拼命往洋地名上靠,大多是出于“时尚”“高贵”等的心理需要。说白了,这都是城市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地名是“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它凝结了一地历史的人文特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现在抛弃这些传统文化,凭空地想象一个洋地名,既毫无历史韵味,破坏文化传承,也和当地的文化毫不沾边,让当地的老百姓在自己家,却迷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