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廊坊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月考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A.神权政治B.皇权政治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说明宗族在西周政治中占有主导地位,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族权与王权相结合。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2.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一文中宣称:“我们要仿照你们的政府而缔造我们的新政府。”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C.“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D.“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答案】C2【解析】试题分析:A项体现的是人民主权思想,近代西方各国法律均实行;B项说的是考试权,孙中山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优点;D项体现了法国1875年宪法思想。只有C项说的是三权分立的学说,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和原则。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原因是()A.世界远离了战争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C.各国意识形态的分歧逐步消灭D.大国协调机制正在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国家外交纲领性政策,由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在访问印度时提出,并于1954年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故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名师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基本的一条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建立和发展国家正常关系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的根本,领土完整是国家独立主权的必要前提,只有彼此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才能保证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才能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实现真正的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条件。互不侵犯是在国际关系中排除以武力推行国家政策和解决争端;互不干涉内政是要保证各国有按照本国人民的意志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权利。平等互利是指所有国家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完全平等,各国均有责任履行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平等相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这是发展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基础,也是发展政治关系的基础。4.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在武汉地区出现的标语、口号可能是()3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B.中华民国万岁、万万岁!C.打倒列强,除军阀!D.毛主席万寿无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当选都督,定名为中华民国,所以B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成立5.有人认为,“同为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这主要因为A.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B.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C.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肩负起了民主革命的反封建反侵略基本任务,属于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但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王朝,主要功绩是沉重地打击了专制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故答案选B。太平天国政权是一个封建政权,不会促进中国的现代化,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的矛头主要是清政府,C不是主要作用,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制定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并没有真正实施,排除D。故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名师点睛】解答该题,首先要搞清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是政治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6.义和团运动中出现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4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A.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水平并不高,他们的指导思想具有盲目的排外性,没有分清侵略的西方与先进西方的区别,所以A项不正确。B项为无关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7.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①新民主主义国家②人民民主主义国家③社会主义国家④人民民主专政国家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指出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①正确;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国家,②正确;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新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排除③;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④正确。故选①②④组合,排除ABD,选C。8.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南京古城依稀“读到”的历史有①鸦片战争的硝烟②中共在此蹒跚起步③日本侵略者的暴虐④国民党政权的灭亡5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和南京国民政府于1949年灭亡,故①③④都正确;而中共蹒跚起步并非在此,而在上海,排除。故选B项。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9.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特指中原②库页岛隶属于中国③尼布楚归俄国所有④平等协商边界条约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6试题分析:从材料看,“中国”应该是指清王朝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①的表述错误,因此排除A、B、C项;《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让给俄国;在这部条约中,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因此②③④正确,故选D。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10.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说:“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混乱。”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包括()A.民主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B.长期的君主专制传统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都不能说明民主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因此在辛亥革命后出现社会动荡的原因与A项内容没有关系,故答案为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结果影响11.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人物是A.陈独秀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答案】B【解析】【详解】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政纲领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出民生主张,B正确;陈独秀没有明确提出民生的思想主张,A错误;毛泽东和邓小平提出民生的主张都不是最早关注,不符合材料主旨,C和D项错误。12.毛泽东曾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也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二人讲话围绕的核心问题是7A.“一边倒”外交方针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改善D.争取加入世贸组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可知,这一“突破”是指中美关系的缓和。所以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3.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D.宗法制与郡县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提到“制曰”可见是一种制度。“始皇帝”可见是皇帝制。“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可见是将帝位传之子孙。故选C项。A项分封制错误,秦朝时废除分封制了;B项中的中央集权材料没体现;D项中的两个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14.下图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某场战役中,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踊跃运粮运弹药支前的影片剧照。战役胜利后,在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指引下,这支民工小车队参加了水手连,配合着解放军攻克了南京。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挺进大8别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的是解放战争的尾声,排除D项,“配合着解放军攻克了南京”可知这次战役是在中国南方地区,所以联系所学在淮海战役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所以B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15.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A.秦朝军功爵物度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知识,这属于复习备考的热点之一,学生要引起重视。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