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6月段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000多米,但在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844.43米。据此回答以下小题。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C.变质作用D.流水作用2.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答案】1.B2.B【解析】【1题详解】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形成,即内力作用中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B正确。变质作用指岩石处于固态状态下,经过温度和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作用,与板块挤压不同,排除C。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流水作用包括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AD错。【2题详解】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爆发性强,短时间内完成的,速度快,且易被察觉,故A错误。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2把高山削低,故B正确,D错误。内力作用不一定先形成高山,如地壳运动中水平运动还可能形成裂谷等地形,C错误。【点睛】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地表(1)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坦。(2)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也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3.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搬运作用B.侵蚀作用C.风化作用D.堆积作用4.图中Ⅰ、Ⅱ所示的演化,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强弱B.风力作用C.温度变化D.生物活动【答案】3.C4.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3题详解】在温度、水及生物等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故选C。3【4题详解】图中白天岩石表面温度高于内部,夜晚岩石内部温度高于表面,温度的变化是Ⅰ、Ⅱ所示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主要原因,故选C。【点睛】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5.喜马拉雅山脉是由()A.c和a挤压而成B.b和d挤压而成C.c和b挤压而成D.a和b挤压而成6.红海的成因以及今后面积的变化是()A.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B.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缩小C.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缩小D.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扩大【答案】5.C6.A【解析】【5题详解】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抬升形成的,对应图中bc板块。C正确。【6题详解】红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还将继续扩大。A正确。4读“某火山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7.该火山体的岩石类型是()A.沉积岩B.变质岩C.侵入岩D.喷出岩8.该类火山多见于()A.板块内部B.板块边界C.热带地区D.陆地内部【答案】7.D8.B【解析】【7题详解】该火山体是喷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喷出岩。D正确。【8题详解】由图可知,该火山是活火山,最有可能位于地壳运动活跃的板块交界处。B正确。下图为“某地交通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下列关于图中交通线路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是较低等级公路,②是较高等级公路B.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大C.②公路单位距离造价低D.①可能是城市干道510.丁地最可能是()A.山顶B.陡崖C.山谷D.鞍部【答案】9.A10.D【解析】【9题详解】由图看出:①公路多弯道,需要联系较多的居民点,为低级公路,不是城市干道;②公路以直达为主,为高级公路,故A正确。【10题详解】公路②为高等级公路,因甲处附近修有隧道,结合乡村公路在该地的走向,可以判断该地为山脊或鞍部。故D正确。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U”型谷B.水流湍急C.为“V”型谷D.水深壁陡1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流水溯源侵蚀B.流水侧蚀C.流水下切侵蚀D.冰川侵蚀【答案】11.A12.C【解析】考点:流水侵蚀地貌。【11题详解】6雅鲁藏布江位于上游。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谷是深而窄的V”型谷,水流湍急,水深壁陡。【12题详解】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育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加深延长。雅鲁藏布江并非河流的源流,该河段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13.甲图中山前的地貌名称是()A.三角洲B.沙丘C.冲积扇D.背斜14.乙图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答案】13.C14.B【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分布区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其它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沟谷、瀑布、峡谷(V形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冲(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有分选性)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溶洞、钟乳石、石柱、石笋)7干旱地区风力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形成(有分选性)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U形谷、冰斗、刃脊、角峰、峡湾冰碛地貌(不具有分选性)图中甲为冲积扇。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14题详解】乙图所示地貌为三角洲,为流水沉积地貌。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下图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5.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B.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C.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D.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16.在a、b、c、d四地中,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的是()A.a地B.b地C.c地D.d地【答案】15.C16.D【解析】【15题详解】图示bc都位于两河交汇处,故交通便利,有大量的人流、物流集散,故利于城市的形成和8发展。【16题详解】图示d位于河流入海口,河运联系海运,交通便利,且经济腹地广阔,故大城市的形成。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7.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18.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开放性【答案】17.A18.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17题详解】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18题详解】图示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点睛】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9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小题。19.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20.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结合上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B.地球表面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大气层中的CO2愈来愈少C.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氧气,同时也放出氮气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有机质转化为元素和简单化合物【答案】19.C20.A【解析】试题分析:【19题详解】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20题详解】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图中分析大气中CO2的①是动植物遗体分解;②是呼吸作用;③是燃烧化石燃料。其中燃烧化石燃料是主要的。结合上图分析,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10有机物的能力。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答案】(1)谷地山地谷地背斜向斜断层(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详解】(1)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2)甲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为背斜,背斜易形成山岭,但从图上看该地的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层破碎,极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22.读“三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2)图中箭头所代表的作用分别是:①_____作用,②____作用,③______作用。(3)图中数字④所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答案】(1).岩浆岩(2).沉积岩(3).变质岩(4).变质(5).变质(6).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7).岩浆【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详解】(1)根据图示可以判别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A为冷凝形成,故为岩浆岩,B为外力作用形成为沉积岩,C则为变质岩。(2)图中箭头所代表的作用分别是:①沉积岩变为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②变质作用,③变为沉积岩为外力作用。(3)图中数字④所代表的物质为重熔形成,故是岩浆。23.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图”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2(1)甲图中沿40°N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分异规律。甲图中沿116°E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2)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相比,垂直自然带数目多的是________,该坡形成明显垂直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经度地带性或者干湿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纬度地带性)(2)南坡该坡基带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海拔差异大,所以垂直自然带更明显。【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详解】第(1)题,沿40°N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水分差异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沿116°E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热量条件的差异造成的,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可从相对高度和基带类型两个角度归纳。该坡基带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海拔差异大,所以南坡垂直自然带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