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突触小泡膜叙述正确的是A.三者都能产生还原氢B.三者膜外侧都有糖蛋白,且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C.三者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D.三种结构在某些高等植物叶肉细胞中可同时存在【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叶绿体和线粒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详解】A、线粒体内膜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消耗还原氢,不产生还原氢;突触小泡也不产生还原氢,A错误;B、细胞膜外有糖蛋白,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突触小泡膜外都没有糖蛋白,B错误;C、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突触小泡膜三者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D、突触小泡膜存在于神经细胞内,高等植物叶肉细胞没有突触小泡,D错误。故选:C。【点睛】(1)线粒体: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产生场所,被誉为“细胞的动力车间”,没有了线粒体,细胞或生物体的生命就将终结。(2)叶绿体:叶绿体是大多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被誉为“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光能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仅为植物自身所用,动物和微生物也要直接或间接以之为食,因此叶绿体对整个生物界都有重要作用。(3)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4)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2-A.叶肉细胞在黑暗条件下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C.DNA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DNAD.ATP分子组成成分中含有一分子的脱氧核糖【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酶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识记酶的化学本质和作用特点,掌握ATP的组成和结构是解题的关键。【详解】A、叶肉细胞在黑暗条件下只进行细胞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A错误;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正确;C、DNA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C错误;D、ATP分子组成成分中含有一分子的核糖,D错误。故选:B。3.下列关于实验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已知基因型为AA的圆粒豌豆和基因型为Aa的圆粒豌豆做杂交实验,统计子代性状,可验证基因分离定律B.设计三组实验,方案:甲组:1m1淀粉酶溶液+2ml淀粉溶液;乙组:1miFeCl3溶液+2ml淀粉溶液:丙组:1ml蒸馏水+2ml淀粉溶液。该实验方案可用于验证酶的专一性C.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若以藓类叶或黑藻叶片为材料,可以直接观察;若以菠菜叶片为实验材料,要撕取稍带叶肉的下表皮进行观察D.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通入空气的实验组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而未通空气的实验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不变色【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酶的专一性、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3-式的实验,需要考生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难度适中。【详解】A、用已知基因型为AA的圆粒豌豆和基因型为Aa的圆粒豌豆做杂交实验,子代全为显性性状,不能验证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B、设计三组实验,方案:甲组:1m1淀粉酶溶液+2ml淀粉溶液;乙组:1mlFeCl3溶液+2ml淀粉溶液:丙组:1ml蒸馏水+2ml淀粉溶液。该实验方案可用于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酶的高效性,不能验证酶的专一性,B错误;C、藓类叶或黑藻叶片比较薄、透明,菠菜叶比较厚,不透明,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若以藓类叶或黑藻叶片为材料,可以直接观察;若以菠菜叶片为实验材料,要撕取稍带叶肉的下表皮进行观察,C正确;D、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通入空气的实验组和未通空气的实验组,都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D错误。故选:C。4.下图是某生物体内某一个细胞的不同分裂时期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物是雌性动物,图示有两种细胞分裂方式B.图中的细胞甲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为卵原细胞C.图中细胞乙具有2个四分体、8条染色单体D.图中细胞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答案】C【解析】-4-【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减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A、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表示初级卵母细胞,所以该生物是雌性动物,图示有两种细胞分裂方式,A正确;B、由于图中的细胞甲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为卵原细胞,B正确;C、图中细胞乙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所以没有四分体,含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C错误;D、图中细胞丙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D正确。故选:C。5.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由狗、猫等咬伤人后发生感染传播,狂犬病由狂犬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狂犬病病毒的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下图为某人被狗咬后进行的预防狂犬病的相关处理和治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狂犬病病毒无细胞结构,其遗传信息储存在其RNA中B.被狗咬后及时清理伤口,可减少其他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C.狂犬疫苗属于抗原,第7天注射狂犬疫苗后相关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D.狂犬免疫球蛋白属于抗体,它能直接与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5-【详解】A、狂犬病病毒是RNA病毒,无细胞结构,其遗传信息储存在其RNA中,A正确;B、皮肤属于第一道防线,被狗咬后及时清理伤口,可减少其他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B正确;C、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所以第7天注射狂犬疫苗后相关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C正确;D、狂犬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它不能直接与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结合,D错误。故选:D。【点睛】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6.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认识错误的是A.河流污染长出的水华中有多种蓝藻,这些蓝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利用物理信息(音响设备)吸引鸟类捕食害虫,属于无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投入【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掌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A、河流污染长出的水华中有多种蓝藻,这些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B、“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C、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属于无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C正确;-6-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适当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投入,D错误。故选:D。【点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7.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截止目前全世界约有3690万人感染HIV,对HIV疫苗或艾滋病相关药物的研制势在必行。目前科学家对HIV蛋白质的分析表明:该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半胱氨酸(R基为:一CH2一SH)。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HIV属于_______(填“原核”、“真核”、“DNA病毒”或“RNA病毒”)生物,HIV侵人人体的T细胞后,在_______的催化作用下合成DNA,并与宿主基因整合进行大量复制增殖,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艾滋病。(2)某科学家为攻克艾滋病,需要用同位素标记法,获得只标记核酸的HIV和只标记蛋白质的HIV来进行研究,但是因工作繁忙,科学家想求助与你,他们给你提供了不含同位素的HIV、T2噬菌体、大肠杆菌、B细胞、T细胞;含有同位素14℃的培养基、含有同位素15N的培养基、含有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含有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和相关的试验设备,请你选择你要用到的材料,自行设计试验思路,培养出科学家所需要的两种HI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RNA病毒(2).逆转录酶(3).首先分别用含有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含有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2P标记RNA的HIV和只含有同位素35S标记蛋白质的HIV。另一答法:先用含有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含有同位素32P标记的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2P标记RNA的HIV;先用含有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含有同位素35S标记的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5S标记蛋白质的HIV;【解析】【分析】本题以艾滋病的治疗为背景,主要考查了HIV作用机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7-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HIV病毒一般是侵入人体的T细胞,当它侵入T细胞后,HIV病毒的遗传物质会合成一段DNA,整合到T细胞核的染色体基因组中,然后进行表达。【详解】(1)HIV属于RNA病毒,HIV侵入人体的T细胞后,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DNA,并与宿主基因整合进行大量复制增殖,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艾滋病。(2)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增殖。因此首先分别用含有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含有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2P标记RNA的HIV和只含有同位素35S标记蛋白质的HIV,或者采用的方法:先用含有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含有同位素32P标记的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2P标记RNA的HIV;先用含有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含有同位素35S标记的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5S标记蛋白质的HIV。【点睛】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8.下图是菠菜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d代表的物质是_____,当突然降低光照强度时,短时间内h物质的含量将会增加,-8-原因是__________。(2)图中a代表4中光合色素,其中含量最多的色素是_______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