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5课时水圈、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水循环1、2、6、7、8、9、10、11、12、13陆地水体的补给类型3、4、5、8、9、1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8·天津重点中学联考)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径流2.读图1和图2,关于该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时后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时后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太阳辐射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解析:1.D2.D第1题,图示取水管作用是把集水器收集的淡水取出,类似于水循环的径流环节。第2题,图示膜下气温高于膜上气温,由于太阳辐射是一定的,所以太阳辐射膜下不可2能高于膜上,则可能是塑料薄膜增强了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该装置主要是利用膜内热量来蒸发水汽,再利用膜外气温低于膜内,使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故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为膜内高温且膜内外温差最大的时段,即10~18时之间。(2018·山东潍坊一模)如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3~5题:3.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①乙之前②乙→丙③丙→丁④丁之后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A.甲之前B.甲→乙C.乙→丙D.丙→丁5.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A.高峰值提前B.高峰值增大C.总量变大D.高峰值减小解析:3.D4.B5.D第3题,出湖径流大于入湖径流时,湖泊水补给河流水,即②乙→丙时段和④丁之后时段。第4题,注意理解题意:洞庭湖水位在上涨,但速度变慢。图示甲→乙时段、丙→丁时段入湖径流大于出湖径流,符合水位上涨条件;甲→乙时段,入湖径流减去出湖径流后的水量差额逐渐减少,则水位上涨速度变慢;而丙→丁时段,入湖径流减去出湖径流的水量差额,先逐渐增多后逐渐减少,说明水位上涨先快后慢。第5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功能,在上游修建防护林,会增加下渗水量,延长雨水转化为河流水的时间,从而使径流总量变小、洪峰峰值减小、峰值出现时间滞后。(2018·山东德州模拟)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如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36.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A.地表径流增加B.大气降水减少C.水汽蒸发减少D.地表水下渗增加7.下列属于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对城市环境影响的是()A.发挥生物滞水功能,根治城市内涝B.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C.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解析:6.D7.C第6题,根据“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判断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地表水下渗增加,D对;地表径流会减少,A错;大气降水的影响因素很多,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不会导致大气降水减少,B错;植物具有蒸腾作用,采用植生滞留槽会使水汽蒸发增多,C错。第7题,城市内涝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城市规划不合理有关,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能发挥生物滞水功能,但不会根治城市内涝,A错;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使地表土壤变得湿润,B错;建设植生滞留槽能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对;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主要与人口增多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有关,植生滞留槽虽能增加地表水下渗,但不会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D错。(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如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体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回答8~9题:8.关于河流补给水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是雨水4B.②是高山冰雪融水C.③是地下水D.积雪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9.由统计资料可知()A.曲线a是修坝前测得的径流量年变化B.河流有两次汛期且都与气温有关C.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D.河流含沙量小,有结冰期解析:8.C9.D第8题,①主要在春季形成补给,应为春季的积雪融水;②补给量大,且主要分布于夏季,应为夏季降水;③补给终年较稳定,应为地下水补给。第9题,曲线a所示径流量年变化较小,应该是修坝后水库“削峰补枯”作用的结果。该河流受夏季降水和春季积雪融水补给而形成双汛,故判断此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流域内森林覆盖率高,同时纬度较高,所以河流含沙量小,有结冰期。(2018·山东临沂期中考试)图1示意我国某河流中下游一横截面多年水位变化,图2为该河流域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此回答10~11题:10.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及相关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地貌为河漫滩平原,它是流水侵蚀作用的产物B.枯水期时,农民常在丁处种植小麦、油菜5C.丙处地形平坦,村落布局呈“条带式”D.7、8月乙处易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11.导致图中河流多年水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A.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B.蒸发加剧,降水量减少C.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地荒漠化D.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增大解析:10.D11.A第10题,根据图1分析,甲处为平原,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的产物,A项错误;枯水期为冬季,不适宜种植小麦、油菜,B项错误;丙地在丰水期时,被河水淹没,不适宜布局村落,C项错误;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乙处坡度大易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D项正确。第11题,据图分析,乙地山坡的植被稀疏,甲地植被茂密。从1980年到2000年该河流的丰水期水位与枯水期的水位的差距逐年增大,导致河流多年水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乙地植被破坏严重,造成丰水期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河流侵蚀增强,水土流失加剧;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水位较低,最终导致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请在图中的线段中标上箭头,用以表示出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6分)(2)若图中山脉的最高峰为5000m,请指出图中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6分)(3)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6分)(4)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题,图示的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应为海陆间水循环,箭头应呈逆时针方向。第(2)题,图示河流湖泊沿岸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说明当地为温带。温带夏季最热月均温在30℃以下,据此可计算出山顶夏季气温T30-5×6,即T0℃,故可知山顶存在终年积6雪。图中河流的补给除大气降水、湖泊水,地下水外,还有高山冰雪融水。第(3)题,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结合图中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故水文特征主要有:水量平稳,水位季节变化小,无明显的汛期,含沙量小,无结冰期等。第(4)题,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下渗等多个环节,植被破坏会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多方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蒸发、下渗、径流及地表形态等方面。答案:(1)画图略(箭头呈逆时针方向)。(6分)(2)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湖泊水、地下水。(6分)(3)水量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含沙量小,无结冰期。(6分)(4)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径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答案合理即可,10分)13.(2019·山东济南一模)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气候干旱、沙漠遍布,大部分地区无常年河流,被称为无流区。读“阿拉伯半岛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绘出沿北回归线的阿拉伯半岛地形剖面示意图。(4分)(2)简析该半岛降水稀少的原因,并解释除降水外该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无流区的自然原因。(10分)(3)甲地畜牧业较发达,推测其用水来源及其成因。(6分)(4)有专家提出在本区实施人工降雨以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你认为是否可行?阐释理由。(8分)解析:第(1)题,注意起止点的海拔与地势起伏的总趋势。第(2)题,受大气环流、地形的影响该地降水少;该地蒸发旺盛、沙质土壤下渗严重,因而河流稀少。第(3)题,甲地地势低,利于地下水汇集,因而可发展畜牧业。第(4)题,可行与否,理由合理即可。答案:(1)画图〔要求:纵坐标标注正确,东西沿海到海平面(0米),总趋势准确,得4分,其他7酌情得分〕(2)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东北信风来自内陆,性质干燥;西部地势较高(高原),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4分)纬度低,山地海拔低,无永久高山冰雪融水;沙漠地区气温高,风沙大、风力强,加剧了水分的蒸发;沙漠遍布,透水性能好,有利于下渗,因此形成无流区。(6分)(3)该地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原因是地势低,地下水埋藏较浅或出露地表,便于利用。(6分)(4)不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气中的水汽少,人工降雨成本太高。或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工降雨可以增加水量,缓解当地缺水问题。(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