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一)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1--2题。1、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A.③④②①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②④①③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第2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答案:D.A(二)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1--3题。植被类型积雪开始时间/日积雪结束时间/日积雪日数/天年最大雪深/cm稀疏灌木13626813211.0草地13526412929.6农田13626412833.5建设用地13327314023.4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cm确定。1.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2A.稀疏灌木B.草地C.农田D.建设用地2.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3.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解析:1.C2.B3.A第1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第2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第3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D错误。(三)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能量后剩余的部分。下图中图甲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随气温变化图,图乙为净初级生产量随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甲3乙1.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A.随气温升高而增加B.随气温升高而减少C.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D.最大值在25℃左右2.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A.温带沼泽湿地B.针叶林C.中纬度草地D.荒漠答案1.C2.A解析第1题,从图甲中可以看出,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C项正确。第2题,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净初级生产量随湿度增加而增加。四个选项中温带沼泽湿地的湿度大于针叶林、中纬度草地、荒漠,所以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温带沼泽湿地。故选A项。(四)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图中的垂直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沃克环流。读图,完成第1--2题。1.正常年份()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水温比西部低B.在南太平洋看沃克环流逆时针流动C.甲处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增湿作用D.乙处有暖流流过且形成了大渔场42.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赤道太平洋西部气压降低B.沃克环流势力增强C.南美西海岸可能出现洪涝D.赤道暖流流速加快答案1.A2.C解析第1题,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区受寒流影响,表层海水温度较低,西部海区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在南太平洋看沃克环流顺时针流动;甲处为秘鲁寒流,该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乙处没有大渔场。第2题,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降低,故气压升高,故A项错;沃克环流势力减弱,故B项错;南美西海岸气温异常升高,气流上升,降水量较多,可能出现洪涝灾害,故C项对;赤道暖流受影响,流速减慢,故D项错。(五)地理环境中各事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项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项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1.(2019山东邹城期中)上图所示的中心事项“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答案C2.(2019山东邹城期中)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答案C(六)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和溶解的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如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读图完成1--3题。51.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风化作用2.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A.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B.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C.阻止冰川移动D.拦截径流和泥沙3.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A.荒漠地区B.沿海地区C.湿润地区D.平原地区解析:1.B2.D3.A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表示径流的箭头可知,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流水作用,灌丛将流水挟带的泥沙拦截,形成堆积物。第2题,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坡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D对。有植被阻挡,地表径流不会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可能会减少,A、B错。从图中不能看出有冰川分布,C错。第3题,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说明是在干旱区,最可能位于荒漠地区。(七)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完成第1~2题。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2.此图可以说明()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的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1.D2.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②表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④表示汽车和工厂等向大气中排放CO2。绿色植物吸收的CO2减少或汽车、工厂等排放的CO2增多,都会使全球气候变暖更加明显。第2题,读图可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的循环过程涉及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多个圈层。二、非选择题[2019·惠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岛上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80%为特有种类。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目前该国人口已超过2千万,年增长率为3%。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一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引起世界的关注。(1)说出岛屿东西两侧自然植被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10分)(2)分析该岛动植物多特有种类的原因。(6分)(3)分析该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岛地处南半球信风带,中间为山地;岛屿东侧位于东南7信风的迎风坡,同时受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岛屿西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该岛动植物多特有种类,说明它受其他物种影响比较小,可结合该岛的位置与外界的联系进行分析。第(3)题,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主要与栖息地的减少、人类的猎杀与采伐、环境污染等有关。答案:(1)自然植被:岛屿东侧为热带雨林;岛屿西侧为热带草原。原因:岛屿东侧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地带,受纵贯南北的山地抬升,加之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因而终年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热带雨林;岛屿西侧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为热带草原气候,发育热带草原。(10分)(2)该岛长期与大陆隔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岛屿面积大,多山地,自然条件空间差异较大。(6分)(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动植物生存空间(栖息地)减少;掠夺式猎杀、采伐致使其数量急剧下降;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