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练习试题(3.18,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练习试题(3.18,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1949年4月4日,12个国家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此后,该组织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国,下表反映出时间新加入国家1952年土耳其、希腊1955年联邦德国1982年西班牙1999年波兰、匈牙利、捷克2004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A.西方冷战意识的加深B.全欧洲实现了军事一体化C.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D.两极格局实质上依然存在【答案】C【解析】材料表格反映了1999年后,北约组织不断吸纳东欧的新的成员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两极格局已经结束,北约东扩体现了其军事战略的调整,故C项正确;1999年当时冷战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全欧洲实现了军事一体化,故B项错误;当时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材料也不能说明两极格局实质上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1999年的关键时间,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增强的背景出发,即可得出北约调整军事战略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2.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这表明“马歇尔计划”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杜鲁门主义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手段,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运用,实质都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根据材料中“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由此而言马歇尔计划更为隐蔽的特点,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实质相同,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相同:实现美国的称霸,故D项错误。考点: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锋·马歇尔计划【名师点睛】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欧洲复兴计划,该计划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马歇尔计划。属于冷战的表现之一。该计划正式启动于1947年7月,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在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援助合计130亿美元,其中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右图是匈牙利1974年在某一国际组织成立25周年时发行的邮票。其宗旨是在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下列有关该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A.其成立不利于加强世界市场的紧密联系B.它是由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政治经济组织-3-C.利于欧洲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D.其成立是二战后国际力量失衡的重要标志【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解决此题首先根据材料文字“1974年在某一国际组织成立25周年”、“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经济联系”判断该国际组织是经互会,然后运用排除法解题。B项中的“政治经济组织”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排除;“二战”后国际力量失衡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D项排除。故选A。4.美国国家档案局在2015年12月23日公开一份核弹目标清单.它是1956年6月由空军战略指挥部《SAC》所制。内容包括一份列出重点攻击目标清单,涵盖中国、苏联、东德、波兰四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其中莫斯科及圣彼得堡是首两位目标,分别有l90个及158个核爆中心点;文件也指明攻击北京市及市郊丰台区,合计23个核爆中心点。该清单表明A.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B.中国是美国重点核打击对象C.核武器的存在威胁世界和平D.美国的核战策略是先发制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56年正值美苏冷战对峙,美国把核威胁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故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苏势均力敌。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只是美国核威胁的国家之一,并不是重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美国的核战略是什么。故排除其它三项。5.下图形象地反映了二战后-4-A.中苏关系B.美中关系C.法德关系D.美苏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中两国的相互攻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美苏争霸,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霸中处于苏攻美守的态势,20世纪60-70年代属于苏攻美守的态势,故D正确;中苏在20世纪50-60年代属于同盟关系,A错误;中美在20世纪70年代属于友好关系,B错误;法德在20世纪50年代末成立了煤钢共同体,C错误。6.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阐述道:“现在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严重性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B.客观地指出了当时的世界局势C.世界两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D.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现在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说明美苏冷战成为当时世界局势重要的特点,B正确;不结-5-盟运动是政治组织,不是军事组织,A错误;不结盟运动成立是1961年,两极格局此时已经形成,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两极格局的世界局势,不是说明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D错误。7.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社论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西欧国家尤其是法国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正确;法国未倒向社会主义阵营,A错误;两大阵营对抗,并未趋于缓和,排除C;法国与美国并未决裂,法国只是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的政策,排除D。8.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从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反映了A.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B.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D.国际形势和美日双方力量的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69年前后,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而日本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所以美国调整了与日本的关系。故选D。当时美国的政治重心是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美苏冷战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美、日、西欧三足鼎立-6-局面形成,排除C。考点:当代国际关系的变化·美苏争锋·尼克松主义9.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10.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A.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B.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大意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欧、中国的崛起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C项,“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从政治上使得两极秩序受到一-7-定的挑战,也就意味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的霸主地位,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反映日本的发展,也没有涉及美日欧三足鼎立的问题,故B项错误。D项,材料认为西欧、中国的崛起影响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只是“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一个表现,该选项的说法不全面,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11.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实行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这反映了当时的德国A.经济发展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B.欧共体成立后推动北约东扩C.拉拢东欧国家以实现国家统一D.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政策调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民主德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并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故D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是日本,故A项排除;题干中仅仅是阐释了德国,而没有涉及到欧共体,故B项排除;拉拢的表述不合史实与题意,故C项排除。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德国的发展12.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答案】D-8-【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由“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个道路是独立、自主、非集团化,开展不结盟运动。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只能是冲击不可能动摇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B项错误,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其追求的目标,还没实现;C项错误,当时中国没惨叫不结盟运动;D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冲击了两级格局的局面,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新兴力量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名师点睛】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截至2012年5月)拥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的松散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影响: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③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13.下图意在说明()A.欧元的发行改变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B.欧洲在对伊问题上始终保持一致行动C.欧盟已实现政治、经济、外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