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古代中国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追求和谐,但包含有人为因素,排除A;墨家思想包含有强力苦干,包含有人为因素,排除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符合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美,故选C;法家强调整齐划一,包含有人为因素,排除D。2.《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学说。A项是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主张;B项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思想;C项所述主张为变法革新,符合法家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故选C。3.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2-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可以看出,汉宣帝反对单纯用儒家学说(“德教”“周政”代指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主张“霸王道杂之”,即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都是单纯用道家或儒家的思想治国,与材料不符。D项的理学是宋明时期的思想,与材料不符。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意为通过读书明白事理虽好,但即使不识字,只需要反省内心也可以得到天理,最主要的是有颗仁义的内心。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表现了借助外力学习的方法,与题干“确立仁义之心每日自省以明白事理的方法”不相符,故A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本题不相符,故B项错误。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用外在手段明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陆九渊主张理在每个人心中,主张要修炼自我人格,与题意吻合,故D项正确。5.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3-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出“去恶从善”的儒家道德观念,并且积极从事农业生产,正体现了“理学”强调“理性”的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提出“去恶从善”,而非三纲五常的儒家人伦观念,故A项错误;兴农的举措未提出存天理的目的,故C项错误;“去恶从善”非材料的全部,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朱熹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热点之一。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全新的创造”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新特征或创新之处,理学是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具有独特时代特征和新儒学内涵的真实体现,故选B项。A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不选A项。先秦儒家的思想已经具有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不选C项。儒学本身就注重纲常伦理道德,D项不符合“全新的创造”,不选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创新7.明清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4-是指A.对君主专制的极力拥护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D.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答案】D【解析】【详解】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故这里的“反动”指D;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A;明清之际的思想并非对儒学地位彻底否定,排除B;C不属于明清进步思想,排除。8.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答案】D【解析】不同的文学形式是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故A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不同时期的文学不能说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9.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傩戏【答案】A-5-【解析】【详解】题干提到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出现文化世俗化和高雅文化两种倾向,因此可以判断对应的艺术形式都应出现在宋元以后,并且前为世俗化艺术,后为高雅艺术。风俗画是随着宋代商业发展兴盛起来的描绘社会风俗习气的画作,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倾向;文人画则为文人高雅艺术,反映了高雅文化倾向,故A项正确。话本和小说都是市民文学的代表,反映的是文化世俗化倾向,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汉赋和唐诗都出现在宋元之前,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元曲是元代市民文学的代表,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二者都反映的是文化世俗化倾向,故D项错误。10.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一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向往自由,追求正义正是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价值取向,材料所含的“自由”“正义”诉求,这正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D正确;A是对材料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B未体现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涉及到宋代杭州这一个地方,谈不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11.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A.京剧是在融合多个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B.京剧是我国的“国剧”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答案】A-6-【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戏剧的理解。A符合题意,京剧以徽剧和汉剧为主,同时融合了一些地方戏。B不符合题目意思,C同样不是材料主旨,D错误,它形成于道光年间,成熟于同治和光绪年间。综上,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的戏曲·京剧12.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政治得失”、“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信息是,材料强调的核心,即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是,要与中国自身传统相融合,同时做到相应的制度的配套及完善。ABD三项均不属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范畴,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BD。而C项表述符合题干材料意思和史实,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阶段)·戊戌变法13.图中美术作品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的手段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是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B.封建教会的思想控制C.“闭关”政策的影响-7-D.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答案】A【解析】前两幅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思想宣传维新思想,二者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文艺复兴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反封建、反神学的人文主义文化,宣扬以“人”为中心,要求个性解放,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知识.它的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它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但它抨击了封建主义、宗教神权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的禁锢,因而曾促进了西欧一些国家的宗教、经济、政治和教育的改革。14.章太炎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评价道:“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对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做的努力是A.建立同盟会B.提出三民主义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D.与中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三民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挽救民族危机、国家命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做出的努力是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三民主义15.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指出:“‘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信中的“时局”指A.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节节胜利B.十年对峙时期开创“工农武装割据”C.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D.文革时期全面夺权【答案】B-8-【解析】【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及特点。【详解】根据“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推断:此时期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符合“星星之火”,不符合“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