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一历史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A题组基础能力测试(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A.神权政治B.分权政治C.血缘政治D.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表明周朝分封诸侯时,主要的分封原则是按血缘关系,主要的分封对像是亲族,体现了周朝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神权色彩,排除A项;分权政治不是周朝政治的本质,只是表现之一,故排除B项;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排除D项。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对都城边长的严格限制,说明了分封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关系,C项正确;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D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材料都没有体现;西周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对。-2-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以氏族为姓B.以国名为姓C.以居住地为姓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卫、许、陈等都是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卫、许、陈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故C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主旨。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4.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A.赢政功绩极大B.皇权至高无上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D.实行礼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叙述,秦朝确立后,皇帝的自称、专用物品等显示出的是皇权独尊的意图,所以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5.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下面关于“中央集权”阐释正确的是A.指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B.地方没有任何的自主权C.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D.高度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是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指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3-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C项正确;A项是强调君主专制,排除A项;中央集权之下,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但需要服从中央,排除B项;高度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D项错误。6.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信息可知是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排除A;弹奏宰相是监察官的职责,并不是因为地位高,与材料“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仅七品的察院长”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排除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7.假如你是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骚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应该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枢密院出兵D.交尚书省执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骚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接下来应该交门下省审议,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因此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4-8.下表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17.2%24.5%46.1%A.扩大了统治基础B.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官员素养D.放宽了录取标准【答案】A【解析】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东晋寒门子弟的比例较低,而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而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没有体现出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员素养的提高,故BC项排除;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录取标准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放宽”,故D项排除。9.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因俗而治加强竹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A【解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行省的划分使得题干材料中提到的“黄河、长江、洞庭”等河流之险完全消解,有利于抑制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行省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B项不是行省的目的;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因俗而治加”;D项是结果不是意图。【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正确解读“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通过行省制度化解险峻地势,结合行省的目的和特点进行选择。10.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5-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A.废除了丞相制度B.设置了军机处C.扩大了六部权限D.推行了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C说法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措施。11.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A.抑制土地兼并B.发展资本主义C.调和阶级矛盾D.强化社会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加强户籍的管理,是强化社会控制的手段,故D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户籍管理,并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问题,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没有资本主义,排除B项;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只是进行户籍管理的一种手段方式,并不能有效的调和阶级矛盾,C项错误。12.自汉代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点是①取代了相权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③强化了君权④始终由高官任职A.①②③-6-B.②③C.①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汉武帝设置的中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并未取代相权,故①项错误。为了加强君权,中朝、内阁、军机处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故②项正确。汉武帝时设立中朝,明成祖时形成内阁,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使决策权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故③项正确。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近臣构成,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清朝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B。13.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皇帝军机大臣人数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到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权力稳固B.机构健全C.保密性弱D.精干高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数据显示军机处的人员总体数量较少,体现了军机处的特点之一是精干高效,D项正确;人员的数量不能体现权力的稳固,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呈现出军机处的机-7-构设置情况,故不能体现机构是否健全,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军机处的保密性情况,C项错误。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5.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A.英国B.法国C.日本D.德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中国南部海滨,325年之后的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以武力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选A。其它三项均不符合史实。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1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8-B.传教士传教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的“利益均沾”原则,故C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和传教士传教权无关,故B项错误;居住及租地权后来发展为租界,故D项错误。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通商战争B.夷匪犯境C.中英战争D.鸦片战争【答案】C【解析】由于历史认识主体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是在对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中体现出来的。故鸦片、通商、夷匪等词都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排除ABD;淡化价值判断的表述是中英战争,故选C。18.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答案】B【解析】-9-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只涉及到广州一个地方的情况,不能体现整个全国的对外贸易都是下降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