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邵武七中2018-2019学年(上)期中考试高一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1.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A.郡县制B.分封制C.科举制D.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制是周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而根据“返乡寻根祭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节和血缘亲情有关,郡县制、分封制和科举制都不涉及血缘亲情制度,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形成的按照血缘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在宗法制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重视血缘亲情和家乡故土的情结。2.右图所示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称为A.三省六部制B.三公九卿制C.行省制D.内阁制【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示意图可以看出在皇帝之下设有三省,尚书省之下有六部,可知该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度,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2-3.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存在分封的诸侯,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根据“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反映的这一政治制度应该是分封制,故选C项;王位世袭制是指国家王位按照血缘在一家一姓内传承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点睛】掌握题意关键词句是正确解题的方法。根据“诸侯”、“勤王”即可判断该制度是分封制、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血缘B.财产C.信仰D.地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宗’的本义是宗庙”并可知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联结的,所以说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故选A项;宗庙是一家一姓进行祭祀的场所,中国古代的宗庙祭祀都是以血缘为核心的,并不以财产、信仰和地域为依托,故排除B、C、D项。【点睛】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财产、信仰甚至包括地域都不是恒定不变的,所以并不以这些因素作为宗法联结的纽带,而宗族内的血缘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这也是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长期演变的结果。5.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在实行的制度是A.刺史制B.郡国制C.察举制D.御史大夫【答案】A【解析】【详解】刺史制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官员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故选A项;郡国制是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故排除C项;御史大夫是秦代设置的三公中的一员,负责监察事务,不是汉武帝实行的,故排除D项。-3-【点睛】汉代刺史无固定治所,且位在郡国之上,刺史也不受丞相的制约,而是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并且刺史的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这往往能够促使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察取得业绩,比用更高的官员去监察地方大员更能起到好的效果。刺史制度是对以前监察制度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6.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A.分清了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职权B.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C.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所以它与地方官制没有关系,故排除A;D是关于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故排除;BC两项相比较而言,B更应该属于积极意义,而C只能说当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故选B。点睛:这一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评价。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做做对这一题,还需要在B和C之间进行比较,选出最佳答案。7.周公东征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大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是指A.建立周朝B.分封诸侯国C.委任官职D.实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联系所学,当时周朝已经建立,排除A;“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说明是在分封诸侯国,B正确;题干没有提到委任官吏方面的信息,排除C;郡县制是秦朝推行的政治制度,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8.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4-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权日益加强的趋势,因此选A。B错在“矛盾日益加剧”,CD都不符合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趋势【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突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权力具有双重特征:其一,他享有的是国家主权者的权力;其二,他的权力是个人权力。就前者而言,皇权至高无上、至大无涯,是说没有任何一种世俗权力凌驾其上,也没有任何一种权力与它平行。就后者而论,皇帝是作为独立的、也是孤立的个人来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不可分离支割而与他人分享,他人也不得代替。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A.英国B.法国C.日本D.德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中国南部海滨,325年之后的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以武力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选A。其它三项均不符合史实。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10.“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方案出自A.《诗经》B.《资政新篇》C.《海国图志》D.《天朝田亩制度》【答案】D【解析】-5-【详解】《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项;《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颁布的一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但它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理想,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海国图志》是魏源编著的一部介绍西方政治地理情况的著作,和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一部施政纲领,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方案,故选D。11.中国近代史上,国门洞开。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现所学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之后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一处为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辛丑条约》并没有开放通商口岸要求,故A项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选A,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12.太平天国的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A.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C.发动北伐和西征D.颁行《资政新篇》【答案】D【解析】【详解】在太平天国之前的农民起义中也多有建立政权与朝廷对峙的情况出现,所以A项没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故排除;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的理想和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最高峰,但不能体现工业时代的发展潮流,故排除B项;北伐和西征是太平天国保卫政权的军事斗争,也不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故排除C项;《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迎合了工业时代来临的发展潮流,故选D。【点睛】《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客观环境的-6-局限,该方案没有能够付诸实施。13.19世纪中期,列强侵略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南方兴起。这场运动是A.维新变法运动B.洋务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政治改良运动,不是农民运动,故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不是农民运动,故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爆发的一场兴起于中国南方的农民运动,故选C;义和团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与题意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14.20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了“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结论,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禁烟运动发生在1839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义和团运动对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了顽强阻击,故本题选B。15.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至鸦片战争后即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的顽强抵抗才使得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完成,所以A符合史实和题意,BD表述有误,C只是一个有利条件。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不屈的反抗【名师点睛】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进步意义:①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7-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③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也广泛动员了民众参加。局限性:①“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②“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③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16.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A.鸦片战争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故排除A项;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故选B;解放战争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内战,不属于反侵略战争,故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故排除D项。17.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在于中国之内,国民的目的亦已达到”。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A.武昌起义胜利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下诏退位D.《临时约法》颁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时间“1912年2月”,正是清帝退位的时间,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由此结束。所以应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过程18.“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抗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抗美援朝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中的“鬼子”指的是日本鬼子,即日本侵略者,所以题意中的歌曲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抗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战败,不是“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不是“鬼-8-子的末日就要来到”,故排除C项;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没有铁道游击队,故排除D项。19.《解放大西南》、《解放大西北》、《孟良崮战役》等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