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三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2题。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A.高温变质B.侵入冷凝C.高压成岩D.喷出冷却2.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C.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1选B,2选D。第1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软流层的岩浆上涌侵入岩石圈内部,缓慢冷却凝固而成。第2题,文字和图示显示:岩石表面温度变化剧烈,而岩石内部则降幅缓慢。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和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故D正确。大约5000多万年前英国北爱尔兰东部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在沿海地区形成一条由3.7万多根六边形、五边形石柱组成的向大海延伸约6000米长的“巨人之路”。“巨人之路”是北爱尔兰著名的旅游景点,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下图示意巨人之路景观。据此完成3~5题。23.“巨人之路”的一根根石柱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下陷B.长年海浪的侵蚀拍打作用C.熔融的岩浆迅速冷却收缩凝固D.强大海风的吹蚀风化作用4.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A.变质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喷出岩5.构成“巨人之路”的这类岩石往往具有()A.层理构造B.气孔构造C.片理构造D.板状构造【解析】3选C,4选D,5选B。第3题,由材料“英国北爱尔兰东部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可以推断,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是火山喷出的岩浆遇到冰冷的海水迅速冷却收缩凝固形成。第4题,“巨人之路”石柱是由火山活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的玄武岩构成,玄武岩属于喷出岩。第5题,岩浆喷出地表在迅速冷凝中,岩浆中的挥发气体逃逸,形成气孔构造。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和板状构造。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如图是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据此完成6~8题。36.图示6月份()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B.6月26日西坡是迎风坡C.6月11日东坡是迎风坡D.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7.风力最大的日期是()A.6月5日B.6月16日C.6月11日D.6月26日8.6月份该地沙丘移动呈()A.向西趋势B.向东趋势C.向南移动D.向北移动【解析】6选D,7选C,8选B。第6题,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根据图例,图示6月份沙丘顶被侵蚀,高度不断降低。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6月26日西坡堆积,是背风坡。6月11日东坡堆积,是背风坡。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由东坡堆积改为东坡侵蚀。第7题,风力越大,迎风坡侵蚀越强,背风坡堆积越多,图示风力最大的日期是6月11日。其他日期侵蚀、堆积的都较少,说明风力小。第8题,6月份该地沙丘东坡以堆积为主,西坡以侵蚀为主,沙丘呈向东移动趋势。甘肃省西部红柳峡位于酒西盆地西段,地表为砂岩夹泥岩层,岩层中间有粗玄岩(即颗粒较粗的玄武岩)、角岩、玄武岩等。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M,周边发育有环状和放射状节理,如图所示。据此完成9~11题。49.M椭圆形筒状高地属于()A.风力堆积地貌B.流水侵蚀地貌C.流水堆积地貌D.火山地貌10.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A.西南B.东南C.东北D.西北11.下列属于地质学家研究该区域地质地貌科学价值的是()A.探明该地区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B.探明该地区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C.推断该地区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D.通过粗玄岩中的生物化石证明海陆变迁【解析】9选D,10选A,11选C。第9题,M地岩层中含有玄武岩,且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所以M地地貌应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第10题,读图可知,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西南方向,该方向放射状节理数量多且长。第11题,无法通过图中信息判断该地为向斜还是背斜,所以不能探明地下淡水资源;该地为火山地貌,不会有煤炭、油气资源;根据该地的岩层类型,可以推断其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粗玄岩为玄武岩,没有化石。【加固训练】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5.65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2.3亿年-6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据此完成(1)、(2)题。(1)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则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A.都为东北-西南走向B.都为西北-东南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2)据图推断()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400万年【解析】(1)选C,(2)选D。第(1)题,由材料“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可知图中水平面上的实线为断层f的走向,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读出为东北—西南走向;从图中可判断出A—E岩层走向大体与断层f走向垂直,为西北—东南走向。第(2)题,从图中看花岗岩G并没有侵入到含有火山灰T层,说明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前;图中T层也出现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沉积岩越靠下形成越早,年龄越老,越靠上年龄越新,图中a处岩石最靠下,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比a新,但不是最新;图中花岗岩G侵入到E岩层,说明形成晚于E岩层,没有侵入到T岩层,形成早于T岩层,地质年龄可能在300万年~6500万年之间,可能为1400万年。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2018·太原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琥珀是指距今4500~6500万年前的松柏科植物的树脂滴落,掩盖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形成。甲国琥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琥珀,其显著的防腐保存性能,使很多动植物得以完好的封存,具有不可忽视的科研价值。甲国琥珀矿区主要分布在北部河谷、沼泽6地区,人烟罕至。近日,在M矿区开采的一块琥珀原石上发现一只疑似海葵(海洋生物)的生物化石,这块琥珀本身金色透明,珀体的中上部包裹着一只远古的蜘蛛,珀体的下部,就嵌着一只直径为21mm的海葵生物。下为甲国及琥珀矿区分布图和气候资料。全年气温与降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日均最高气温℃31℃33℃36℃38℃35℃32℃32℃31℃32℃32℃31℃30℃日均最低气温℃16℃17℃21℃24℃26℃25℃25℃25℃25℃24℃21℃17℃平均降水总量mm53428221332321369259166497平均降水天数天000311161618141041(1)指出甲国琥珀的岩石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2)说明M矿区所在板块地质环境的变化过程。【解析】第(1)题,根据文字材料“在M矿区开采的一块琥珀原石上发现一只疑似海葵(海洋生物)的生物化石……”,推断琥珀的岩石类型并说明理由。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从地壳运动的角度分析M矿区所在板块地质环境的变化过程。答案:(1)沉积岩。琥珀石中有化石存在。(2)生长在地面上的植物树脂与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葵在同一块琥珀中,说明M矿区所在板块曾经为陆地环境,后地壳下降成为海洋,后又经地壳抬升作用成为陆地。713.(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我们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遗留在山西沁河流域的古村落群体就是其中之一(分布如图)。沁河流域古村落多形成于明末清初动乱时期,且多分布在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形险要处。沁河是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下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霍山南麓,流经沁潞高原(山地和丘陵占84%),穿过太行山峡谷,出五龙口进入下游河段。五龙口至沁河口,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地上河”特征突出,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床不断下切、下降趋势明显。(1)说明沁河流经的太行山峡谷的成因。(2)推测沁河流域古村落形成的区位条件。(3)分析五龙口至沁河口段河床不断下切的人为原因及影响。【解析】第(1)题,河流峡谷的成因主要是山体上升和河流下切共同作用形成的。第(2)题,战乱年代形成的村落,既要考虑安全性,还要考虑利于耕种。第(3)题,沉积河床下切,说明上游来沙量减少或当地河沙采挖过多;下切影响要从有利(增强行洪能力)和不利(靠河工程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太行山受板块挤压,地壳缓慢抬升;沁河下切(侵蚀),形成大峡谷地貌。(2)流域环境比较封闭崎岖,且村落多分布在险要处,利于防御与安全;沿河地带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农副产品多;河流兼具供水和交通之便。(3)人为原因:上游水库等工程拦截泥沙,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上游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缓,河流泥沙减少;大规模的河道采沙等。影响:河床的下切使河道容水量增大,河道行洪能力相应增强;靠河工程根基失稳,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水位下降,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8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半岛北部,海拔1087米,多悬崖峭壁,因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而得名,又叫“上帝的餐桌”。只要天气晴朗,每天都会有大片云团环绕在桌山顶上,当地人形象地把它称为“上帝的桌布”。桌山的奇特还在于这座由石灰岩构成的“餐桌”上,溪流几乎绝迹,呈现一片荒芜的戈壁滩景象,而它中部的洼地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其植株密度仅次于热带雨林。下图为桌山位置示意图。(1)推断桌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及依据。(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上帝的桌布”的形成原因。【解析】第(1)题,桌山地貌的形成过程要根据地质过程来推断其经历的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由材料可知桌山的岩石主要由石灰岩构成,说明其是在低洼的环境下沉积形成;现在海拔较高,多悬崖峭壁,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抬升;桌山地表平坦,为荒芜的戈壁滩景象,说明抬升后经历了强烈的风力侵蚀作用。第(2)题,“上帝的桌布”是指天气晴朗,每天都会有大片云团环绕在桌山顶上。因此应分析其水汽来源、云雾形成的原因。答案:(1)桌山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推断桌山地貌的形成首先经历了外力沉积作用;桌山海拔较高,经历了地壳抬升作用;桌山地表平坦,为荒芜的戈壁滩景象,说明抬升后经历了强烈的风力侵蚀作用。(2)桌山处于西风带,强劲的西风从大西洋上带来充足的水汽;携带大量水汽的西风沿陡峭的桌山爬升;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在山顶冷却凝结,形成浓密的云团。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