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谈体会第一篇:《论语》十二篇讲稿《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论语十二章》。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二、学情分析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五、教法学法分析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二)作家作品介绍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三)读文感知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四)合作探究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五)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2、学生合作探究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六)课堂小结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七)布置作业背诵前三则七、板书设计求知态度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篇二:《论语》十二章课后题及答案《论语》十二章研讨与练习说明《论语》十二章一背诵全文。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本题目的一是让学生初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二是让学生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理解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论述,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理解。谈感受是开放题,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自由畅谈。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本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一些常用词语的意义,更好地把握格言的内容。1.说:通“悦”,愉快。2.省:自我检查,反省。3.逾:逾越,越过,超过。4.好:喜欢,爱好。5.笃:忠实,坚守三下边这些句子和词语今天仍然在使用,先抄写一遍,然后对照注释,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3、温故而知新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本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翻译格言一般要用直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炼、准确的风格,不可随意增减词语。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教师只宜选择一种,不宜多作比较、分辨。四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本题目的是让学生重点理解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理解。论述道德修养的主要有1、2、6、8、9、11、12章。篇三:《论语十二章》重点总结(七年级上册)《十二章》重点总结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yo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词义的不同1.朋:(古)志同道合的人。(有朋自远方来。)(今)彼此友好的人。2.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不亦君子乎?)(今)对别人的尊称。3.可以:(古)两个词。可以,凭借。(可以为师矣)(今)表示可能或能够。4.三:(古)表示多,虚指。(今)表示确数。5.罔:(古)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蒙蔽,没有6.殆:(古)有害(今)危险7.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8.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9.匹夫:(古)普通人,男子汉(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三、词类活用1.传不习乎?(v.→n.,老师传授的知识。)2.温故而知新。(a.→n.,旧的知识,新的知识。)3.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4.饭疏食饮水(n.→v.,吃饭。)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a.意动用法,以??为乐趣。)6.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日。)四、文言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3.文言虚词的用法①之: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②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③其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