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解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中国从战国到清代鸦片战争前,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手工业一直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存在,D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由种田到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在发生改变,C项正确。答案:C2.清朝康熙皇帝在圣谕中说:“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同时,“松之为郡,售布于秋,日十万焉”,无锡“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这反映了()A.粮食产量的提高B.纺织规模扩大C.经济重心南移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松之为郡,售布于秋,日十万焉”“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都体现了江浙商品经济发展,交易量大,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完成,C项错误。答案:D3.(2018·山西太原高三二模)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解析:材料表明清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政府为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大力鼓励垦荒和推进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这反映了传统的农业转型动力不足,C项正确;A项不够全面,排除;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传统的2粮食种植业没有改变,D项错误。答案:C4.(2018·湖南永州高三三模)史载,明代苏州孙春阳的南货铺“天下闻名……其为铺也,如州县署,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这反映出()A.商铺受政府的直接监管B.商店经营管理比较完善C.商帮注重血缘亲族关系D.商人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解析:材料反映了孙春阳的南货铺有着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B项正确;材料没有商铺受政府的直接监管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注重血缘亲族关系的体现,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道德规范的信息,D项错误。答案:B5.(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一期中)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商品经济发达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劳资矛盾尖锐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存在不法之徒侵犯别人商标的现象,只能反映当时的商业活动比较发达,故选B项;A项判断的标准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商业法律材料中体现不出;D项劳资矛盾与材料无关。答案:B6.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解析:从传统的四民严格区分到明清“士商相混”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等级观念淡化,C项正确;A项错在“礼教束缚解除”;B项错在“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项错在“传统社会结构解体”。答案:C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3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人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①商品经济发达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③市镇经济繁荣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同时在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④正确;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①②错误。答案:D8.(2018·天津和平区高三一模)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A.农耕经济的落后B.西方国家的侵略C.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D.沉重的人口压力解析:从材料中的“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可知,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C9.(2018·天津十二重点高中高三联考)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A.实行闭关政策B.开放海禁政策C.发展福建海洋渔业D.采取抗倭安民政策解析:材料表明谭纶认为福建人以海为田,靠海生存,禁海导致人民贫困,滋生盗贼,4因此主张开放海禁政策,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B10.(2018·江西九校高三联考)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展示了一幅国宝级名画——《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下图为局部图),该画绘于绢本之上,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是一幅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间的皇家地图,它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在图上都有清晰的标注。对此以下说法最有可能的是()A.对海上丝绸之路已有较为准确的认识B.地图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画的风格C.地图绘制技术体现“西学东渐”D.明朝实行海禁,陆上贸易有所发展解析:从材料中《丝路山水地图》“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在图上都有清晰的标注”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发展,这从侧面反映了明朝实行海禁,陆上贸易有所发展,A项错误,D项正确;地图应强调写实,而文人画注重写意,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西学东渐”的信息,排除C项。答案:D11.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从材料中的“请开市舶,当私贩而为公贩”,可知这是开放“海禁”“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又体现了对“海禁”开放有一定的限制,B项正确。答案:B12.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5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B.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解析:明清时期所谓的“开放”是政府有条件的“开放”,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并不是完全开放民间贸易,A项错误,B项正确;明清时期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6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明]于慎行《谷山笔塵》卷四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徐光启文集》卷十一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童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清]钱泳《登楼杂记》(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8分)(2)据材料三、材料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8分)(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10分)答案:(1)途径: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2)变化: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614.(26分)(2018·河南郑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和国用关系较大的,倒还要推海路的贸易。太祖开宝四年,于广州置市舶司,后来又于杭、明州置司。元祐时,又置于泉州和密州的板桥。其法:海船载货来的,先十税其一,而香药和宝货两种货物,则必领卖给官,由官再发卖,其出海的商人,则雍熙中曾诏旨两浙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材料二:对于海外的贸易,则元朝较宋朝,更为注意。市舶司共有七所,世祖初定江南时,沿海地方,到外洋去贸易的,其货都十分取一,出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所到的地方所买得的货物,都要由市舶司查验。至元二十年,始定抽分之法……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之人得其三而禁止人民到外国去买卖。材料三:清朝的开海禁,是在公元1685年,于澳门、漳州、定海、云台山四处,都设立税关。公元1757年,只许在澳门一处……税则上、有名目的东西浮收的税要比正额加几倍,无名目的东西就更加横征暴敛没个遮拦。当时外国商人不准和人民以及普通商人直接买卖,一切货物却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1659年规定当时的外商,不做买卖不准到广东,做买卖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天,必须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要进禀帖,必须托公行代递,不得和官府直接接触。——以上材料皆出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共同点。(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禁政策的特点。如何评价清朝的海禁政策。(16分)答案:(1)共同点:海陆并举,以海路为主;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政府有成熟完善的税收管理程序;政府直接参与对外贸易的过程;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特点:外贸管理机构减少;政府完全垄断对外贸易;外贸政策过于严苛,弊端较多。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清朝海域边境的安定;政府完全垄断海外贸易,过度与民争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构建中国近代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