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测试三 岳麓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阶段测试三(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种宣传应出现在()A.1917年的沙俄B.1920年的苏俄C.1923年的苏联D.1924年的苏联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余粮征集制,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该政策是苏俄在1918年至1921年采取的,故选B项。答案:B2.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农业集体化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特定环境下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3.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解析:从材料中的“吸收外国资本”和“向农民征收实物税”可知,苏俄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性,B项正确;1918年的苏俄已经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错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18年的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C、D两项错误。答案:B4.(2019·天津卷)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2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十月革命之初还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布尔什维克党都面临着巩固政权、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前者是综合考量西方协约国可能会武装干预无产阶级新政权所做出的让步,后者则是在面对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所造成的巨大牺牲而引发的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做出的调整,这说明在政权需要巩固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党都能审时度势,以暂时的妥协换取长远利益,C项正确;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没有把农民当作敌人,A项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并未采取武装手段,B项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只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并未开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D项错误,排除。答案:C5.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由材料中的“按照国家计划”设立矿井可知B项错误;A、C两项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在国家计划的基础上,由德国公司负责一个钾矿矿井,带有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特点,这与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资本主义相似。故B项正确。答案:D6.(2018·吉林调研)1918年1月,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使学校教育与教会彻底分离,教育面向大众,学校完全世俗化。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指导办教育。1931年,全国高校已经达到579所。1938年,苏联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由此可知苏联教育()A.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干扰B.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C.为美苏争霸奠定了基础D.为反法西斯战争储备了人才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教育面向大众”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技术决定一切”体现出苏联当时要提升科技水平,为工业化建设服务,B项正确;A项中的“摆脱”过于绝对,排除;C项与题目中时间相去甚远,排除;题目中并未明确体现出军事色彩,故D项不3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7.(2019·张家界模拟)“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都是陌生的。”材料意在说明()A.苏联工业化的历史地位B.斯大林的经济思想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素D.斯大林的革命活动解析:材料表明,斯大林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对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社会政治生活等较为陌生,从而忽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因素,意即强调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个人因素,C项正确。答案:C8.(2017·全国卷Ⅱ)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由材料中的“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使集体农庄农民的生活得到相应的保障,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1953年的苏联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农庄实行工资制与消除城乡差别关系不大,C项错误;1953年的苏联早已实行了集体化,D项错误。答案:A9.(2018·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从材料中“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成倍增长”可知,七年经济计划的重点仍是发展重工业,这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特征,A项正确;4马歇尔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经结束,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与新经济政策注重市场的特点不符,C项错误;在此之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就很强,七年经济计划没有再加强,D项错误。答案:A10.“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解析:材料表明苏联先进技术发明之后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由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D项正确;苏联在这一时期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事实。答案:D11.“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②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③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④“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表明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而且腐败现象严重,②③④都符合材料内容,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正确。答案:B1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5解析:材料主张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但是又充分肯定了计划经济的合理性,说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A、B两项都是错误的,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问题,C项也是错误的。答案:D13.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经济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指的是引发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政策失误带来危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的经济、政治危机可以证明这点,B项正确。答案:B14.《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解析:由材料中的“大多数美国人”都接受了“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的观点可知,大多数美国人主张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即“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D项正确。答案:D15.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一句话:“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美国政府()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工业生产C.调节农业生产D.实行以工代赈解析:结合1933年的时间提示理解罗斯福新政中对财政金融的整顿,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恢复股票交易来重振人们的信心,A项正确。答案:A616.(2019·全国卷Ⅱ)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材料表明,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不能体现B项,排除。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于赫鲁晓夫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心阐述的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D项“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观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答案:A17.下图反映了1929~1937年美国失业工人人数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个时期失业人数逐步回落的直接有效的措施是()A.整顿金融B.颁布《工业复兴法》C.以工代赈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析:材料表明从1934年开始,工人失业人数减少,这与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关系最大,C项正确。答案:C18.“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之间非但没有更加接近,非但没有增进友好的程度,非但没有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反而还采取了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7A.经济危机B.罗斯福新政C.“斯大林模式”D.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析:材料表明各国间的矛盾和不信任不断加剧,威胁到了世界的安全与和平,再结合“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可知,这是经济危机使国际关系紧张,A项正确。答案:A19.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来临时,美国一对母子有如下一段对话:“妈妈,为什么不生火?”“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为什么没有煤了呢?”“你爸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