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1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大庆铁人中学高二学年上学期月考考试历史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48分。)1.《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A.“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B.“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C.“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D.《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大意是说:周礼是借鉴于夏礼和殷礼,并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多么丰富完备啊?我遵从周礼,AB正确;题干认为周礼丰富完备,而不是夏商政治文化完备,故C错误,符合题目要求;“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可以看出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故D正确。故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2.有一些成语出自诸子百家的思想,下面成语中体现法家思想的有①郑人买履②守株待兔③庖丁解牛④宠辱不惊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答案】A-2-【解析】试题分析:法家思想主张“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郑人买履指的是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要因时而变;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宠辱不惊指受宠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动心。故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名师点睛】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重视的原因(1)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2)法家思想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变革,不必拘泥于传统,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3)法家主张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级国家政权的统一、巩固和地主阶级专政。3.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孔子所说的“礼”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A.维护了君主专制B.巩固了宗法等级制度C.确保了社会和谐发展D.加强了思想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材料提到,“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这种礼在孔子时代主要是恢复原有的奴隶制度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A是秦朝以后出现;C与题意相反;D中思想控制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孔子思想【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首先,应把握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四个阶段,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②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③宋明理学是儒、-3-佛、道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其次,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可从四方面领悟。①与时俱进背景:战国时期孟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②包容开放得发展: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如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③相承深远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④一分为二来评价: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评价切忌片面化。4.《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所属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儒家主要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积极入世,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主旨简约而容易掌握,事情少而成就大,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注重实用,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注重法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名师点睛】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5.《荀子》:“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A.施行仁政B.礼法并施-4-C.君民共治D.民贵君轻【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荀子的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可知是指君应该爱民、利民,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6.《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天人合一,大一统”,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表述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最能够体现题干“该主张的主要目的”。A项表述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排除;BD两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故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的“天人合一,大一统”【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7.孔子倡导“为政以德”,韩非却主张“唯法为治”。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5-理念基础的是()A.荀况倡导“隆礼至法”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D.朱熹宣扬“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君主专制是法家,故A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董仲舒新儒学吸收法家思想,体现外儒内法特点,故B项正确;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君主专制是法家,故C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不是汉朝儒生,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8.贾谊(前200~前168年)著《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认识与当时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A.休养生息B.重农抑商C.尊儒尚法D.推恩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指秦代没有实行仁政而过度的严刑峻法将百姓逼向了其对立面,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所以汉代吸取了秦代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制定的赋役很低只有三十分之一,即“三十税一”,答案选A。BCD三项不是仁政的表现,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初治国思想•休养生息9.《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答案】D-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提到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等信息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判断材料表述的观点是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A一定程度上有约束君权的意义;B也与民族性格无直接关系;C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10.有一次,我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朋友问:山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没有什么关系吧?哲学家回答: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位哲学家应是A.庄子B.朱熹C.王守仁D.王夫之【答案】C【解析】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中的这位哲学家应是王守仁。故答案为C项。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排除A项;朱熹提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排除B项;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排除D项。11.侯外庐认为:“李贽以人的物质生活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传统的神秘的“道”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从而打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这主要是指李贽的什么思想()A.批判程朱理学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万物皆生于两”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项强调的是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的自然本性,与题意相符。D项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是李贽批判的对象。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李贽-7-12.“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变为儒教的改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改造,一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新儒学,二是朱熹把儒学的发展上升到理学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孟子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A错在孟子,不符合题意,排除;荀子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B错在荀子,王阳明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D错在王阳明,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13.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D.怀念先贤,光大懦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南宋理宗的做法有利于发展文化,繁荣学术,但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朱熹思想主张统一思想,加强统治,故B项正确;虽然肯定朱熹思想“有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