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课时跟踪检测(九)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1.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A.阴天比晴天日温差小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C.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D.青藏高原夏季低温解析:选C白天海洋气温低,气压高,而陆地气温高,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能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读图,回答2~3题。2.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3.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减温解析:2.A3.C第2题,热力环流是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知A处气流下沉,B处气流上升,故温度为BA。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可知A、B两地气压高于C、D两地,根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可知AB,CD,故四地气压为ABCD。第3题,若图示为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城市热岛环流中,由于城市温度较高,气流上升,气压低;郊区温度较低,气流下沉,气压高,因而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所以A代表郊区,B代表城市。在②处植树造林,林地可以阻挡污染物吹向城市,起到净化作用;林地中含有大量水汽,对气流有加湿的作用。下图示意甲、乙两地上空对流层内等压面分布状况。读图完成4~5题。4.图中M、N、P、Q四处气压的大小关系是()A.MQPNB.MNPQC.QPNMD.PQMN5.若上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甲、乙两地热力作用引起的,并且形成了热力环流,则有关-2-甲、乙两地地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是绿洲,乙地是沙漠B.甲地是山谷,乙地是山坡C.甲地是海洋,乙地是陆地D.甲地是城市,乙地是郊区解析:4.B5.D第4题,由对流层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可知,M处的气压大于Q处的气压,N处的气压大于P处的气压;在同一水平面上,N处的等压面下凹,M处的等压面上凸,则M处的气压大于N处的气压,同理,P处的气压大于Q处的气压。所以,四处气压的大小关系是MNPQ。第5题,绿洲与沙漠、山谷与山坡、海洋与陆地上空对流层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及热力环流的方向随着昼夜的更替而变化,而城市与郊区上空对流层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及热力环流方向比较稳定,故选D项。下图为我国某节能房屋示意图,该房屋在不同季节的白天与夜晚通过开闭某些隔断或窗户实现室内外冷暖空气的交换,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读图回答6~7题。6.图中表示的是()A.冬季白天B.冬季夜晚C.夏季白天D.夏季夜晚7.关于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B.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有利于空气的净化C.充分利用了温室效应的原理D.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解析:6.A7.B第6题,读图可知,室内空气下沉,温度较低;冷空气进入空气间层后,被加热,上升后进入室内,形成局部热力环流,不断地向室内输入热空气,使得室内增温,故该图表示的最可能是冬季;结合题意可知,该房屋是节能房,故最可能利用太阳能供暖,该图表示的是冬季白天。第7题,结合上题可知,该节能房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和温室效应原理;读图可知,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而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是为了使室内空气与空气间层空气循环,有保温作用,如果要净化空气,还需要打开窗户。-3-读图,回答8~9题。8.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AB.BC.CD.D9.从图示来看()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解析:8.D9.C第8题,近地面空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第9题,近地面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A、D错误;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B项错误;高空大气运动可忽略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C项正确。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10~11题。10.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11.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解析:10.A11.C第10题,由PMPN,可推知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是北半球,所以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若是近地面,则偏转为⑥风向;若为高空,则偏转为与等压线平行的⑦风向。第11题,在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由PMPN可知,若在北半球则为③风向,若在南半球则为⑦风向。-4-12.一架飞机在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行员的左侧是高压,右侧是低压,即可判定()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C.飞机处在西风中D.风从北侧吹来解析:选A在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低压在右,高压在左,高压指向低压,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可知为东风。13.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2)图中①②两地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①地比②地____________。(3)图中①②两地相比,气流上升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A、C两地相比,________地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即为当地风向。第(2)题,①②两地的气压值分别为998①1000,1012②1014,显然①②。第(3)题,①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第(4)题,A、C两地相比,A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所以风力较大。答案:(1)C(2)低(3)①近地面气压低时气温高,多上升气流(4)A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B级—选考应试能力标准练如图为我国某城市近地面气温(℃)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关于图中城市市区与郊区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温差最大不超过4℃②温差最大不超过5℃③只考虑温度因素N点近地面的风向为东南风④只考虑温度因素N点近地面的风向为西北风⑤市区降水量小于郊区⑥市区降水量大于郊区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2.造成该城市近地面等温线由市区向郊区有规律变化的原因,不可能的是()A.人为热排放B.城市建筑密度C.工业活动D.纬度差异解析:1.C2.D第1题,根据图中等值线判断,城郊之间的最大温差不超过5℃;只-5-考虑气温因素,N地气温比其正西方向的市区气温低,所以N地气压高,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为东南风;市区气温较高,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因此降水量大于郊区,故正确选项为C。第2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工业活动及其他活动造成人为排热多,建筑物密度大,不利于散热,使得该城市市区气温高于周边郊区,而与纬度差异关系不大。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天气图。读图回答下题。3.等压面上A点的风向应是()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解析:选D图中5100~5800m是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上等高线,根据等压面上等高线与等高面上等压线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可读出该高空水平面上气压分布是:南部气压高、北部气压低;又因在5000m左右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风。4.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由此总结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受热不均→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6-(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请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等压面变化。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由此可总结出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地面冷热不均,因此紧密结合冷热差异对气压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气压分布和变化规律而言,注意区分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变化及近地面与高空绝对气压值的差别。答案:(1)如下图:空气上升或下沉气压差异水平运动(2)如下图所示:向下向上(3)BADC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高”“低”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