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19届高三生物第十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19届高三生物第十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中氨基酸之间的结合方式与对应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无关B.人体内环境中的蛋白质可以作为氧气运输的载体C.蛋白质变性失活主要是因为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并不会因变性而断裂D.在真核细胞中,一个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多肽链,以此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答案】B【解析】【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而连接成多肽,多肽链再盘曲折叠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详解】A项,蛋白质中氨基酸之间的结合方式相同,都是通过肽键,与对应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无关,故A正确。B项,人体内的氧气运输的载体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故B错误。C项,蛋白质变性失活是由于高温等因素而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肽键没有断裂,故C正确。D项,在真核细胞中,一个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在短时间内可以合成大量多肽链,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故D正确。本题需选择不正确的,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对内环境的范围模糊而出错。人体内环境是指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或细胞膜上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如呼吸酶、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等。2.如图表示细胞膜的部分亚显微结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中,提出生物膜都由脂质—蛋-2-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B.图中②③结构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C.糖类在细胞膜上只以①的形式存在D.细胞膜的功能特点与结构②和③均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表现出蛋白质在膜上分布的不对称性。3、磷脂分子是轻油般的流体,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流动的。4、细胞膜的外侧有糖蛋白,是膜上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也叫糖被。有些多糖与磷脂分子结合形成糖脂。【详解】A项,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中,提出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故A错误。B项,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是③,没有②,故B错误。C项,糖类在细胞膜上有两种形式,糖蛋白和糖脂,故C错误。D项,细胞膜对物质跨膜运输的选择透过性是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有关的,故D正确。3.下列关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生命历程说法正确的是A.若通过染色,在该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可观察到92条染色体B.若该细胞的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则该细胞即发生癌变C.该细胞凋亡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在该细胞衰老的过程中,所有酶的活性都下降了【答案】C【解析】【分析】1、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由于取材简单,所以常作为研究动物细胞结构的实验材料。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分裂、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的过程。【详解】A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故A错误。B项,细胞癌变是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同时突变的结果,故B错误。C项,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是基因选-3-择性表达的结果,故C正确。D项,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大部分酶活性下降,但有的酶活性升高,故D错误。4.下列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可利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去培育无籽西瓜B.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都是基因突变C.植株形态和花色明显不同的两个种群一定属于不同物种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合称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2、培育无籽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详解】A项,秋水仙素不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故A错误。B项,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都是发生在基因中,因为DNA中还有一些片段没有遗传效应,不是基因,故B正确。C项,判断两个种群是否是同一物种的依据是个体间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故C错误。D项,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如果发生基因突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5.研究发现,植物体内的基因M和N是控制某蛋白激酶合成的相关基因。为探究在脱落酸(ABA)对大豆根的生长发育的影响过程中,大豆基因M和N的作用,做了相关实验,观察大豆种子生根情况,结果如图,据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A.外源ABA抑制野生型大豆种子根的生长发育B.基因M、N对大豆根生长发育的影响与ABA浓度有关C.基因M、N的超量表达抑制了外源ABA的作用D.推测基因M、N失活降低了大豆对ABA的敏感度-4-【答案】C【解析】【分析】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脱落酸对大豆根的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大豆基因M和N的作用。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是ABA浓度;二是大豆类型。因变量为大豆根数。【详解】A项,由题中表格可知,使用外源ABA的野生大豆的根数比不使用的少,说明外源ABA抑制野生型大豆种子根的生长发育,故A正确。B项,由表格可知,使用了外源ABA的M、N基因超量表达突变体的根数比不使用的少,说明基因M、N对大豆根生长发育的影响与ABA浓度有关,故B正确。C项,使用了外源ABA的M、N基因超量表达突变体的根数比使用了相同浓度的外源ABA的野生大豆生根数更少,说明基因M、N的超量表达增强了外源ABA的抑制作用,故C错误。D项,使用了外源ABA的M、N基因失活突变体的根数比使用了相同浓度的外源ABA的野生大豆生根数多,说明可能是基因M、N失活降低了大豆对ABA的敏感度,故D正确。本题需选择错误的,故答案为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在本实验中,分析某一自变量对大豆根数的影响时,需特别注意单一变量原则的应用,即注意分析表中行和列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固定行和列,运用单一变量原则,对表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6.下图是某一个二倍体动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图所示时期均为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较其前一个时期均加倍B.甲图所得子细胞为精细胞或卵细胞或第二极体C.甲、丙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相等D.丙细胞内有2个四分体【答案】C【解析】【分析】-5-1、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2、根据题中细胞分裂图像均是细胞膜向内凹陷可知,他们都是处于分裂后期,图甲中着丝点已断裂且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可判断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乙中着丝点已断裂且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可判断其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最多;图丙中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可判断其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A项,丙图是进行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与其前一时期相比,染色体数目不变,故A错误。B项,甲图细胞质平均分配,所得子细胞不可能是卵细胞,故B错误。C项,甲细胞内有四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内有四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故C正确。D项,丙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所以四分体数为0,故D错误。【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记住并会应用细胞图像的判断的口诀:一数二看三判断。一数,数染色体数目,如果是奇数,说明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是偶数再进行第二步,二看: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果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图像,如果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再进行第三步,三判断:判断同源染色体行为,如果有联会、分离等特殊行为,则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如果没有这些特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图像。然后根据染色体的具体行为判断细胞分裂所处时期即可。7.图甲表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化反应,图中a、b代表物质,①~④表示相关过程,图乙表示该绿色植物在最适温度下CO2吸收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祝。请据图回答:(1)甲图中,过程①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过程④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2)若在乙图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下突然停止光照,则叶绿体中NADP+含量在短时间内会_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不变”)。(3)乙图中CO2中碳的转移途径是卡尔文通过运用___________法探明的,卡尔文用含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最终发现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14CO2→_______→_______。【答案】(1).光能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2).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3).-6-增加(4).同位素标记(5).14C3(6).(14CH2O)【解析】【分析】由题图甲可知,a生成O2,则a为水,①过程产生还原氢和ATP,则①过程为光反应阶段;O2经②过程生成水,且②过程需要消耗还原氢,产生ATP,则②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物质在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经③过程产生葡萄糖,则b为二氧化碳,③过程为暗反应阶段;葡萄糖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产生还原氢和ATP,则④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综上可知,①③为光合作用,②④为有氧呼吸。【详解】(1)甲图中,过程①为光反应,发生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过程④是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具体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2)若在乙图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下突然停止光照,则光反应停止,NADP+不再与水分解产生的H+反应生成NADPH(还原氢),所以叶绿体中NADP+含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3)乙图中CO2中碳的转移途径是卡尔文通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的,卡尔文用含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CO2参与暗反应阶段,所以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H2O。【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以及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曲线的分析。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原料CO2、H2OO2、葡萄糖等有机物产物O2、葡萄糖等有机物CO2、H2O能量转换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发生部位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条件光照下有氧,有无光照都能进行8.我国科学家发现,疫苗与佐剂S一起使用,可使机体的免疫应答更强烈、持久。为揭示其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系列研究。-7-(1)如图所示,接种疫苗后,疫苗中的蛋白质成分作为抗原被吞噬细胞通过_______的方式摄取形成吞噬小体。在R-G作用下,吞噬小体中的抗原被处理成抗原肽,呈递给_______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当细胞内的R-G过多时,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抗原被_______,免疫应答受阻。(2)研究者推测佐剂S通过影响体内物质G的合成,进而影响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为了探究该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研究者分别给四组小鼠注射表中所示的相应物质,一段时间后,测定四组小鼠抗体水平。注:“+”表示注射,“-”表示不注射测定结果显示第3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说明佐剂S可_______体内物质G的合成。(3)综合上述研究,推测佐剂S的使用有利于吞噬细胞对抗原的__________,从而促进T细胞的活化,加强机体免疫应答。【答案】(1).胞吞(2).T(3).完全降解(4).抑制(5).处理和呈递【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题(1)图示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的过程。题(2)为实验分析的问题,实验目的为佐剂S通过是通过抑制还是促进体内物质G的合成,进而影响对疫苗的免疫应答。由表格可知自变量是佐剂S、物质G和佐剂S+物质G,因变量为小鼠抗体水平。【详解】(1)如图所示,接种疫苗后,吞噬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摄取疫苗中的蛋白质成分作为抗原形成吞噬小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形成的抗原肽,移动到细胞表面被T细胞识别,这-8-样抗原就被吞噬细胞呈递给了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当细胞内的R-G过多时,吞噬小体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