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选修,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东台创新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2017级高二历史选修11月份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时间:2018-11-2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2分,计80分)1.《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仁者爱人”、“兼爱”“非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道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君民之间的和谐,故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维护“大一统”的需要C.道学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2-由材料信息“汉初推行‘无为而治’”到“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本质上服务于加强专制皇权,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实际上反映了”要求,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服务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审题和作答的时候,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方”,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A【解析】朱熹的思想吧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角度,实现儒学的世俗化,材料“朱熹……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A正确;政治化、哲学化和宗教化均不是材料反映主旨,排除。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是A.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子的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王夫之“统治者与民休息”的主张,这与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有异曲同工之妙,A项符合史-3-实和题意,正确;B项提及的是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君民关系”,排除C;题干信息体现不出孔子“仁”的主张,排除D。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概况;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名师点睛】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把握到以下方面: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的局面。5.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以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D.仍固守“天下一统”“朝贡贸易”的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略6.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价的是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材料借用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的相关信息,意思在于说明当时的洋务派只看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而未认识到根源在于制度先进,这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的评价,B项正确;材料是说洋务派,不是顽固派,排除A;C项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4-7.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年至1908年就有50余个。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这种现象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答案】D【解析】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立宪团体、创办报刊、开展国会请愿运动,这些活动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立宪派并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故A、B不对;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C项;故选D。8.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这反映出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谭嗣同撰写《仁学》一书,既受西方科学家关于宇宙物质论思想的影响,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影响,说明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具有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的特点。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片面,排除ABC项。9.下面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与《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图。据此可得出的推论是-5-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B.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C.《新青年》的撰稿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除了报刊,还有创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等,排除A。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新青年》与《每周评论》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先进的思想,排除D。从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所占比例上看,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项符合题意。10.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78~1988年【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教科书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图片信息“毛主席万寿无疆”、“又红-6-又专”红卫兵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文革”时期的历史,故对应时间为1966~1976年。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11.当有人报告一位在华讲学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些观点时,毛泽东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的这番话符合A.“一边倒”政策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C.“双百”方针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即“双百”方针的概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所以答案选C。A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B、D与材料无关,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概念12.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此卫星被命名为A.“东方红”B.“神舟”C.“嫦娥”D.“银河”【答案】A【解析】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东方红一号”,故A正确;B是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称号;C和D不符合题意。1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以下属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举措、成就的是()A.成功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B.恢复高考制度C.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D.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答案】C【解析】-7-试题解析:A是1984年,B是1997年,C是1983年,D是1950年。故选C。14.下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看绍剧《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B.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推动C.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片中快乐的演员和快乐的总理是文艺事业获得发展的一个缩影,这种成绩得益于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的贯彻。1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教事业的发展,把教育事业摆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下列不属于能促进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有A.提出“二为”总方向B.提出“三个面向”C.颁布《义务教育法》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解析】“二为”总方向属于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故A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属于新时期教育事业表现。点睛:中国共产党中央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新的文艺工作的总口号,用以取代沿用多年而过时了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1980年7月26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向人们传达了党中央的这一精神。通常简称为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16.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技成就中使中国在空间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是-8-A.“神舟”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B.战略核导弹的发明C.“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D.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答案】C【解析】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领域,故C正确;A是2005年;B和D不属于空间技术,排除。17.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以下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促进交通运输业发生革命性变化B.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使用,大大减轻繁重的家务劳动C.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D.“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科技创新与民生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所的出现,使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快速,但并不能说这以前是信息封闭时代,因为还有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袁隆平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8.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D.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答案】A【解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1964年,故A项正确;B是1970年;C是1942年;D是1973年。-9-19.“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下列哪一科技成就证明了这一观点A.原子弹爆炸成功B.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D.“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