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一中、汩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湖南省岳阳县一中、汩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30×2分=60分)1.据考古出土的甲骨文资料反映,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表明商王朝A.神权高于王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王权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王权以神权为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商王朝政治事务通过占卜决策,带有神权色彩,体现了神权和王权结合,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神权和王权结合,没有体现神权高于王权,A错误;C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只体现神权和王权结合,未体现二者内在关系,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联系所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2.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战”、“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和所学知-2-识可知符合王位世袭制的特点,C项正确。禅让制注重继承人的品德和能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分封制是指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亲族、功臣、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强调才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战”、“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王位世袭制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杜甫诗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齐鲁”之称源于西周分封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召公之子受封于鲁B.鲁国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C.鲁国是因功臣受封D.鲁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公之子受封于鲁国,故A项错误;鲁国诸侯要定期对周天子朝贡,故B项正确;齐国是因功臣受封,故C项错误;宋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故D项错误。4.“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常回家看看》1999年春晚唱响后,迅速红遍中华大地,并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添了“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子女长年忽视父母违法。影响我们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完善于A.夏B.商C.西周D.秦朝【答案】C【解析】-3-【详解】从材料“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可以判断是体现重视血缘和亲情的宗法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完善于西周,故C正确;夏商时期宗法制还没有完善,排除AB;秦朝晚于西周,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5.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这与哪一制度紧密相关A.禅让制B.世袭制C.礼乐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的制度,故C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世袭制,排除B;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后推行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6.古代罗马人、希腊人也同中国一样注重孝道,但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孝道观念便逐渐淡漠,而古代中国的孝道文化却日益发展,成为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孝道文化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A.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B.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C.民本思想的趋时更新D.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答案】B【解析】-4-【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孝道文化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它与血缘宗法观念紧密联系,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中国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定影响,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下;C选项错误,民本思想与孝道文化没有直接联系;D选项错误,孝道文化在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时就已经存在,两者没有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zhēng”了。一月名称的变化体现了A.皇帝独尊B.皇位世袭C.君权神授D.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帝独尊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皇位世袭、君权神授,排除BC;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结合所学皇帝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8.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B.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C.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D.重用侍从建立“中朝【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防止丞相“不自觉地越位”,即丞相越权,设置了-5-御史大夫来监察百官,故B项正确;汉代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故A项错误;明升暗降丞相地位并不是秦始皇的措施,故C项错误;汉武帝重用侍从建立“中朝”,故D项错误。9.秦以后,出现“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消亡B.中央集权的加强C.君主专制的加强D.皇帝制度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意为只给予诸侯富足的生活,而他们不得参与政治,这表明将权力从诸侯那里集中到皇帝手中,诸侯的权力被削弱,与此对应,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B项正确。分封制的消亡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中央集权与地方的斗争,与君主专制的加强和皇帝制度的出现无关,故CD两项错误。10.中国多个省份曾进行了“省直管县试点”。现在的县制最早应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郡县制最早是秦朝统一全国后开始实行的②郡的长官称都守或监狱使③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④是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最早开始实施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①错误;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所以②错误;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是不能世袭的,故③正确;郡县制由于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所以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D。-6-11.“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B.官僚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制度沿革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纷争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在有的地区设置郡或者县的尝试,后来发展到秦国商鞅变法时完全实行县制,这种尝试和模仿后来在秦朝统一全国后,则将郡县制通行全国,故C项正确;ABD项在之前并未出现过,排除。【点睛】“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制度沿革的角度”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2.如下图所示,这一王朝曾A.实行分封制B.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制C.中央与地方政府互不干涉D.一直处于分裂割据之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北海郡”“胶东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故B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西汉并非一直处于分裂割据之中,排除D。-7-1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谓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做法是A.频繁更换丞相B.任用亲信和近臣C.建立刺史制度D.分割诸侯的力量【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汉之所忧者在诸侯”是指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做法是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分割诸侯的力量。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问题在地方,AB项措施没有作用,排除;刺史制度对地方官加强监察,但并不是针对地方诸侯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点睛: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主父偃的献策,制定“推恩令”,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强干弱枝,不断加强中央统治,削弱地方力量,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14.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王朝是A.汉朝B.明朝C.唐朝D.北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实行“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设置通判”的朝代是北宋,故D项正确;汉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项排除;明朝不符合“设置通判”,故B项排除;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故C-8-项排除。15.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中书省B.宣政院C.枢密院D.行中书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及大都”即可判断出是元朝的行省制,其中中书省直辖的地区叫腹里,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和河南、山东以及内蒙的一部分,A选项符合题意;宣政院主要是管辖西藏地区,B选项排除;枢密院掌管的是军事,C选项排除;行中书省管辖的是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西藏地区外的地方行政制度,D选项排除。16.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这三次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C.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D.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元朝只发生三次叛乱,说明大多数情况下,地方都比较安定,故D正确;题-9-干中“终元一代,行省发生三次叛乱”,次数少,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很严密,故A错误;材料中的三次叛乱,都是“皇位空虚之际”,即叛乱与争夺皇位有关,而非割据,故B错误;题干中“皇位空虚”导致叛乱,而非行省引发皇族内部纷争,故C错误。17.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A.中朝决断国事B.外朝负责执行C.君主集权加强D.宰相能力平庸【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君主集权加强,丞相权力被削弱,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朝制度,故AB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宰相能力平庸,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时期君主集权加强的史实,学生应该结合材料信息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8.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A.前者B.两者兼有C.后者D.两者皆无【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与尚书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