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主讲:杜国平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40%一50%.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住宅区的构成包含物质组成的部分.又包含非物质的内容。•物质部分:住宅区的组成不仅仅是住宅和与其相关的通路、绿地,还包括与该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商业、服务、教育、活动、道路、场地和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空间分布上可能在该住宅区空间范围内,也可能位于该住宅区的空间范围之外。•非物质部分:住宅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第一节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一、类型与规模1.居住区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2.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于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3.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具名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一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4.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闭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5.住宅群落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二、分级及相关设施分级是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城市居住区中,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设置的项目、数量和规模一般均应根据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级进行配置,其中道路的分级在有些情况下分为四级设置到住宅单元级(参见表1—1)P3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是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所使用的频率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其中既考虑了居民使用的便利,也兼顾了设施设置和运营的经济性。第二节社区一、社区概念: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社会公德、习俗和宗教信仰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单位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住宅规划理念,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极大的影响。二、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自觉帮助型(邻居间知姓名和家庭概况,每天碰面接触)第二层次:愿意帮助型(邻居问见面打招呼,但不一定知其姓名)第三层次:应该帮助型(住户彼此偶尔见面但认为他或他们是属于自己社区一部分)三、邻里单位及其原则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Unit)的住宅区规划理论(见下图),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第三节系统一、物质系统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这四大系统内部存在一个分级的结构层次,它对应服务于相应的居住人口。1、住宅与住宅用地作为—个整体概念,“住宅”可以包含住宅单元、栋(幢)、住宅群落、居住组团等住宅用地上的居住建筑,它分别以不同的居住人口规模要求配置相应等级(包括项目和规模)的服务、通路、绿地与场地设施(图1.2)。2、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包括住宅区内的为通达至住宅、各类设施、各类场地和可活动绿地的通路以及为住宅区居民居住生活服务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设施。按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的道路宽度,住宅区道路可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和居住区道路四级(图1.3)。3、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住宅区的公共建筑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主要为该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护、运动等设施及其用地。这些设施的项目设置和规模确定,均与其所服务的人口相对应,并要求按“分级”设置与布局,即所谓的“公建配建”。有时其服务的人口会超出某住宅区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人口基数将大于该住宅区的人口规模(图1.4)分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分类商业服务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管理设施4、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包括住宅区的各级和各类绿地以及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其中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包括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老人健身与活动场地等(图1.5)。二、社区系统现代社区应该从生活品质出发全方位地改善和提高住区的可居住性。以住户居住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社区的构成系统需要重组和完善,可分为生活保障、育才就业、交流参与以及运营四大系统。1、社区生活保障系统生活保障系统包含有基本服务保证、通行条件保证、义务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环卫保障、基础设施供应保障、安全保障、绿地面积保证、绿化环境保障以及健康保障。其中绝大部分子系统均具有新的内容,如基本服务保证中的个人经济活动服务,通行条件中的私人机动车通行与停放,住房、环卫、基础设施供应和安全保障中的物业管理,基础设施供应中的分质供水、网络计费,安全保障中的报警系统,以及绿化环境中的环境设计与设施维护等等。社区是人类的生活基地,更体现出对人的关怀。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医疗看护等将成为社区中普遍的服务内容。2、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育才系统包括提供从幼儿到成人的完整教育内容。幼儿园、中小学、成人教育等场地、设施。就业系统传统的物业管理、医疗保健、商业服务,新兴的家政行业,如家教、洗衣、净菜、老人和儿童的看护等,体现了社区对居民生活关怀的本质,使社区成为一个和谐共存的大家庭。社区可设立统一的就业管理机构,并提供相关的咨询、培训等服务。就业信息不仅来自于社区内部,也可通过建立网络了解社会各行业的就业信息,并及时提供给社区居民。3、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社区是社会大系统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公平共享是社区存在的重要基础,融洽的邻里关系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背景居民对社区的共同责任和认同,这些目标的实现,交流和参与是重要的手段。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间、设施及其活动内容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但这种意义必须由场所的内容及其中的活动体现出来。在社区的户外空间中,每个空间都应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4、社区运营系统协调机制三、系统的整体性住宅区的各类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其周围地区和整个城市相应的各项系统密切相关。在物质系统的构成上,它是城市物质系统的基本单元;在物质系统的空间布局上,它是城市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方面,它又是整个社会生活网络的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