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1.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学派按顺序应是A.儒、墨、道、法B.道、法、儒、墨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墨家,“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儒家。由此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思想。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自己的身体。这样内外就没有了分别,这反映了“兼爱”的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主张厉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因此最受统治者推崇。由此可知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仁政”,道家讲求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均不符合题干“专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C、D三项。考点:战国百家思想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诉求5.2013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媒体时说,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强调领导者治国要有的态度。原话出自“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其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引文体现的思想是A.儒家思想B.墨家思想C.法家思想-3-D.道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治大国若烹小鲜”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该句话出自道家代表老子《道德经》,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家思想,儒家主张仁、礼,法家主张法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A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6.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C.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秦国的重视,秦国重视的是法家思想,故可排除A;战国中后期,法家思想逐渐受到统治者们的重视,所以B的说法违背了史实,故排除B;依据材料中的“《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一信息可知,在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的趋势,故选C;思想专制局面形成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D。7.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4-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8.《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9.两汉时期,政府虽多次严禁百姓私自为血亲复仇,但这一行为却屡禁不止。官员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也往往对血亲复仇者宽大处理,甚至予以褒扬。这说明两汉时期A.官员没有法律意识B.社会矛盾尖锐C.儒家伦理观念强化D.中央集权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两汉时期,血亲复仇屡禁不止,官员甚至予以褒扬。这说明两汉时期儒家伦理观念影响到司法审判,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官员没有法律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说的是血亲复仇屡禁不止,不是社会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5-10.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在“开始”;当时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原有思想的融合,没有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新的体系,所以其不是“全新的创造”,故A错误。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没有体现人性的尊严,故B错误。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属于理学对于儒学的全新的创造,故C正确。“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并一直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理学虽然也强调“三纲五常”,但是并不属于理学“全新的创造”,故D错误。12.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曾一度保持着印度佛教信仰中极富宗教威严的“伟丈夫”形象。但-6-唐宋以来,观音逐渐转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成为慈悲善良的化身。这A.背离了佛教的基本教义B.推动了佛教进一步传播C.吸收了理学的思想资源D.促进了三教合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观音形象的改变,符合了中国人的习俗,从而推动了佛教的进一步传播,故B项正确;观音形象的改变没有背离佛教的教义,故A项排除;儒学吸收了佛教的思想,从而推动了理学的形成,故C项排除;材料只涉及到佛教,故D项排除。13.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嵌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C.积极应对佛教思想的冲击D.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这一内容可知,道举在当时与明经科的地位是相同的,所以道举的设立并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排除A;唐玄宗的这一举措加强了道家思想的地位,其意图显然不是为了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故可排除B;C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C;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以及唐玄宗设道举,其主要目的是用道家思想巩固其统治,所以选D。点睛: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们推崇道家思想,并不仅是为了攀附门第,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道家的思想变化能服务其统治者的作用。隋末的战乱,使社会元气大伤。大乱之后,李唐王朝选择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道家思想为其政治方针。这种做法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的发展,也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更好的为巩固其统治服务。-7-14.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可知,朱熹对家族中的礼仪制度的修订主要依据了能够方便民众的原则进行的,由此可看出朱熹的做法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故选A;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朱熹的做法强化了宗法观念,故可排除B;C项的说法明显违背史实,儒家的优良传统至今依然被继续传承,故可排除C;朱熹的做法是简化了礼仪,所以D项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可排除D。15.宋代儒学家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B.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C.对女性道徳贞节要求更加严苛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儒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人性的束缚,是对女性道徳贞节要求更加严苛的体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对女性的压制而非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对女性的压制而非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压制而非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6.黄宗羲提出:“盏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8-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的言论无法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排除A;B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对战国时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故选D。【名师点睛】解题思路:一、关键是找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共同点,不能只符合一人的观点;二、需要紧扣材料,材料的内容得体现出选项观点;三、准确解读材料,不得断章取义。17.明清之际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