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六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吉林省汪清县六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古书记载:“商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反映出商朝王权()A.与神权密切结合B.完全听命于天C.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被神权所左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商王宣扬自己的血统是由天神赋予的,自己能通过“尊神”“事神”与上天沟通,从而神化和强化王权,以巩固统治。故A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王权的特点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分封制的具体内容。.A项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血缘关系的承继性,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国王把地方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民与财富分给诸侯,但与此同时诸侯必须承担具体的义务,诸侯带兵随同天子作战便是其中之一,“烽火戏诸侯”中的内容就是如此,故B项正确;至于郡县制则是中央严格管理地方的一种制度与题意不符;D强调王位的家族中传递,亦与题意不符。考点:中国古代各种政治制度的特点。评点: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四个概念的内涵。与之相关的知识有:西周封地的名称山东一带自古以来被称为齐鲁之地,河北称燕赵大地、湖北有楚地之称,江浙一带有吴越之地!这都与-2-西周分封制有关。与宗法相关的有祭祀。【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A.设置官员B.自称天子C.建立武装D.征派赋役【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考查的是受封诸侯享有的权力,包括建立武装、设置官员和征收赋役,但是不能自称天子,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CDA排除。4.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地域关系B.财产关系C.信仰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D【解析】维系宗法制的基础是血缘关系,故D正确;A是郡县制特点;B和C与宗法制没有关系。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答案】B-3-【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是小宗。依次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材料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反映了宗法制的基本法则。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的理解:①含义:宗法制是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②目的:为了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以保证王权的稳定。③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④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按照秦制,最终作出调兵镇压起义决定的应是A.皇帝B.丞相C.御史大夫D.卫尉【答案】A【解析】【详解】在皇帝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因此,作出调兵镇压起义决定的应是皇帝,故A正确;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图籍章奏等,与调兵无关,排除BC;卫尉是九卿之一,是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没有调兵权,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按照秦制,最终作出调兵镇压起义决定”,联系所学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4-7.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在郡县制之下,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以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此题应选D项考点:郡县制点评:郡县制的内容:a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b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c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8.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答案】A【解析】“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中“上”即是指皇帝,说明皇帝独揽大权,故A正确;B属于中央中枢机构;C法律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丞相权力受到皇权制约,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最大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材料中“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性。9.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汉书》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5-C.史学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考点:历史研究的史料问题。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的史料问题。哪些是可信的,哪些需要佐证的,需要分清,考查的是历史研究能力的问题。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A.大规模修筑长城B.颁行通行全国的秦律C.统一度量衡和货币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始皇认识到分封制是诸侯分裂格局的原因,可见始皇不赞成,结合所学,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度。故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11.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A.丞相B.三公C.太尉D.御史大夫【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秦代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掌管行政被称为“百官之首”,答案选A,BCD三项不符合题意主旨。点睛: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体现,其设置该项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6-扩大或延伸皇帝处事能力和范围,故后续王朝也在不断地对此项制度加以完善,尤其是不断增设新的职权部门来削弱宰相权力和扩大皇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12.我国封建社会皇帝制度的首创者是A.夏禹B.商王盘庚C.周公D.秦王嬴政【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所学,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D项符合题意。13.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加强C.地方实权的扩大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答案】A【解析】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而宋朝增设直辖于中央的一级监察区“路”,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进行监察,与秦朝相比这种变化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权力,故选A。B项体现的是专制主义,C项与材料信息相反,D项表述不正确,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点睛:根据所学,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中央的权力不断增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本题的题眼是地方官员职权“变化”,即宋代相对于秦代地方权力的削弱,中央集权的强化,故选A。14.汉朝选拔官员主要实行A.三公九卿制-7-B.察举制C.科举制D.皇帝直接任免【答案】B【解析】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是察举制,主要依靠品德和孝廉为标准。有地方官推举的形式进行,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绘画、故C项错误;皇帝直接任免的是郡县长官,故D项错误。1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科举制的推行有关,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考生的来源,故D项正确;宋朝以科举制为主,并不推行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排除ABC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影响的理解。16.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在地方设通判C.颁布“推恩令”D.实行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王国的土地层层分封,让地方失去了对-8-抗中央的财力,故C项正确;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A项错误;通判是北宋时期设立管理地方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故D项错误。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17.汉武帝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对重大朝政进行决策,而由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变成为“外朝”。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完善选官制度加强中央集权C.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体现废分封、行郡县制度的决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以后,分朝官为“中朝”及“外朝”。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为“外朝”,衙署在宫外,属于政府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的,在宫中皇帝左右听候意旨办事,称“中朝”,属于宫廷官系统。“中朝官”往往假借皇帝之权,以牵制丞相等大臣。东汉以后,宦官多操纵中朝大权,以挟制外朝。由此可见,汉武帝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外朝制度18.政论家认为,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D.三司掌管财政【答案】B-9-【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符合题意;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并非一人当宰相,故A项不符合题意;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权,三司掌管财政,故CD项不符合题意。19.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C【解析】【分析】北宋时,州郡长官拥有地方行政权。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以此互相牵制。故C项正确。【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0.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重文轻武B.知人善任C.宋朝官员均为文人D.分化事权【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统治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其中大臣、近臣等官职都是任用文人,武臣鲜有,所以该时期政治的突出特-10-点是重文轻武,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21.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