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阳明班,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阳明班,含解析)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战”、“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和所学知识可知符合王位世袭制的特点,C项正确。禅让制注重继承人的品德和能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分封制是指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亲族、功臣、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强调才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战”、“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王位世袭制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A.建立了世袭制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建立了国家-2-D.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D正确;据所学可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进步的标准,应从生产力的角度,故A错误;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B错误;国家是生产力发展后,出现私有财产后出现的,C错误。3.《左传》“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此处鼎的主要功能是A.生活用品B.祭祀礼器C.权力象征D.生产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在当时是权力的象征,故C选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故排除A、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的内容,故排除B选项。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3-【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专制王权强大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个人观念淡漠【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AB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排除;个人观念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6.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成熟的继承制度,但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出现了许多白痴皇帝或幼帝,造成了朝政混乱。这反映了A.君主权力受到挑战B.皇权至上带来的后果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嫡长制影响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外戚后妃集团”干政是君主专制的附属物,历史上“白痴皇帝或幼帝”的出现,不是君主权力受到挑战的表现,而是皇权至上带来的后果,B项表述与题意相符。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嫡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D。故答案选B。点睛:本题学生误选C。注意理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4-7.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8.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内容刻石名称“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泰山刻“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之罘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会稽刻石据此可知,秦朝A.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B.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5-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事各有序”“防隔内外,禁止淫泆”中可知,秦朝比较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A选项符合题意。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只符合“之罘刻石”的内容,B选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对齐楚旧地的措施,C选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神权,D选项排除。9.唐朝诗人孟郊在七言律诗《登科后》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孟郊已46岁。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人才B.引领人们的价值观C.加强了中央集权D.冲击了土族门阀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从唐代诗人孟郊46岁科举登科后的自得和喜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做为重要的选官途径,对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B项正确;材料叙述了诗人科举登科后的喜悦心情,与科举制的选拔人才作用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对中央集权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科举制打破土族门阀垄断仕途作用的评论,D项错误。10.清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A.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B.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C.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答案】A【解析】-6-【详解】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有利于皇帝对行政体系严密控制,答案为A。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密折制度的实行并不是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C错误。密折制属于封建君主集权的体现,不是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D错误。【点睛】密折制度的存在,一方面使得朝廷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密折直接送达御前,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奏折不必积压,因此可以及时的了解下情,快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广大臣下可以用密折言事,它可使群臣直言进谏,因为密折的内容是非公开的,只有皇帝和上奏折的大臣才知道,这项规定使得上密折的大臣们可以直言进谏,弹劾百官,而不必惧怕外人知道而遭遇不测。密折制度使得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彼此监视。臣子之间的猜忌、监督,导致他们为了保住官位,只能选择对皇帝绝对忠心。11.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A.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B.湖北军政府继承了太平天国未竞事业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相同D.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答案】D【解析】【详解】两份文件均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而非实现民族独立,故A项错误;湖北军政府同太平天国发展目标以及领导阶级均不同,不存在“继承”关系,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农民阶级反封建目的为建立农民阶级政权,实现小农经济社会,辛亥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均利用了在外敌侵略下的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的有利时机,从而为自己的政治斗争服务,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2.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杨秀清频繁使用代天父传旨的特权,其中多是为了处理内部矛盾,排挤异己。后来他更假借代天父传旨,要求洪秀全把他加封为“万岁”。这体现出A.拜上帝教与中国皇帝制度相结合B.太平天国权力争夺借助宗教迷信-7-C.杨秀清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实权D.太平天国定都后战局渐趋恶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依据材料可知,杨秀清借助代天父传旨的特权来处理内部矛盾,排除异己,更利用此特权要求洪秀全加封他为“万岁”,这说明杨秀清借助宗教迷信争夺权力,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拜上帝教与皇帝制度相结合;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杨秀清借助宗教迷信争夺权力,说明当时杨秀清尚未掌握太平天国的实权;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太平天国的战局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3.政治因素在中国服装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太平天国的起义者曾把批判的矛头对准“辫发顶戴”的满清冠服,要求“复中原古制”。这说明太平天国A.转变为封建性质政权B.实现了近代中国生活巨变C.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D.把服饰变革作为反清内容【答案】D【解析】满清服饰辫发长期被汉族人民视作民族压迫和征服的象征,太平天国起义者曾把批判矛头对准“辫发顶戴”的满清政府,恰说明,太平天国把服饰变革作为反清内容,故D项正确。A项题干没有体现;B项言过其实;辛亥革命时期也把剪辫作为反清的内容,且太平天国并没有成功推翻清政府,排除C项。14.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答案】B【解析】-8-材料中文字“1905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后,清政府的腐败及革新能力的丧失使留日学生对清政府失去信心,所以B项是学生倾向革命的重要原因,ACD项中与“转变”无直接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核心语句是“1905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1901清末新政结果失败,再有此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兴起,1905年为争夺中国东北而兴起日俄战争,使留日学生看到清政府的腐败,丧失对清政府失去信心,日益倾向于革命。15.下图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海军机构示意图,由此推断甲午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是A.清政府军事体制的落后B.日本舰队数量比中国多C.中方军事指挥失误、避战自保D.日本采用行省制,有利于统一调度海军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此图反映了中日海军机构体制不同,多元化机构,使中国海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具有浓厚的私属性和派系特征,影响军队的战斗力,而日本用海军省统一指挥联合舰队,战斗力提高,故选A。本图无法反映中日舰队的数量多少,故B错误;C符合史实,是现象,但不是重要原因;日本海军省不是行省,故D错误。16.下面19世纪末流传于民间的宣传画,该图最有可能和哪一历史事件有关?-9-A.太平天国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