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第2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2课时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夏季风进退早晚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下图表示110°E~120°E区域夏季风前沿进退等纬度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示范围内,夏季风最北可达()A.东北北部B.华北地区C.江淮地区D.华南北部2.下列年份,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是()A.1955年B.1965年C.1975年D.1995年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纬度线可以看出,1955年夏季风到达的最高纬度介于40°N~45°N之间,说明夏季风最北可达华北地区,B项正确。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原因是夏季风势力强,快速北移,雨带在北方停留的时间长。由图中可以看出,和其他年份相比,1955年雨带停留在35°N以北的时间长,而停留在35°N以南的时间短,易造成“南旱北涝”,A项正确。答案1.B2.A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由于倒春寒影响,年初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完成3~4题。3.该地受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4.为保护茶园在春季免受冻害威胁,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塑料薄膜覆盖②加强茶园的通风条件③熏烟、增大湿度④滴灌、施肥2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③时段气温在回暖过程中突然下降,出现“倒春寒”现象。第4题,薄膜覆盖与熏烟、增大湿度都可减轻冻害威胁。答案3.C4.B读中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5~6题。5.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B.台风C.洪涝D.寒潮6.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7、8月B.甲——3、4、5月C.乙——5、6月D.乙——12、1、2月解析第5题,该类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高值中心位于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应该为干旱。第6题,甲为华北地区,主要是春旱,时间为3、4、5月;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为伏旱,时间为7、8月。答案5.A6.B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7~8题。7.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8.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3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降水与滑坡发生次数呈正相关,且滑坡发生最多的季节为夏季,故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第8题,修建三峡水库后,由于水库库岸水位比修建水库前涨幅增大,对滑坡的发生起到润滑作用,因此发生滑坡的概率增大。答案7.B8.C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解析古乡沟上游地区沟谷堆积物数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该地冰川量大,夏季消融,同时夏季降水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游地区狭窄的河谷,坡度大,更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能力提升读中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P、Q两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A.夏季风的进退B.海陆位置不同C.台风影响先后D.用水季节变化2.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多分布在()A.人口稀少地区B.经济落后地区C.平原地区D.高原和盆地地区解析水旱灾害是降水异常导致的,而我国东部地处季风区,夏季风的进退反常经常引起降水的异常,因此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位于东部平原区。答案1.A2.C读我国某地区日雨量等值线与泥石流分布图,完成3~4题。43.与图中泥石流分布关联度不强的是()A.河流B.城镇C.降雨量D.地形4.图中甲地的日雨量可能为()A.45毫米B.55毫米C.65毫米D.75毫米解析第3题,泥石流是因暴雨、冰雪融水或其他地质灾害引起的夹杂着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影响泥石流分布的因素有河流、降雨量,A、C关联度强。主要发生在地形险峻山区,D关联度强。与图中泥石流分布关联度不强的是城镇,其不是泥石流的发生条件,B对。第4题,图中等差是10毫米,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图中甲地的日雨量范围是70~80毫米,可能为75毫米,D对。A、B、C错。答案3.B4.D5.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解析图中所示以地质灾害为主。地震会导致山体崩塌或滑坡,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再加上暴雨冲刷,会形成泥石流,这些灾害产生的碎屑物堵塞河道就会形成堰塞湖,故①②③④应分别对应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②③可互换。答案C下图示意1949—1959年日本(北海道除外)各个月份出现崩塌灾害的百分率。据此完成6~7题。56.影响图中各月崩塌百分率高低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地质C.降水D.气温7.8月崩塌低谷(低于6月、7月和9月)的原因是()A.受寒潮的影响B.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影响C.受台风的影响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解析第6题,地形、地质在一年的各个月份没有变化,故A、B错误。降水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日本为季风气候,读图可知,崩塌百分率高的月份为降水多的月份,C正确。气温与崩塌关系不大,D错误。第7题,根据上题分析,崩塌主要与降水有关,8月日本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少,故8月崩塌百分率低于6月、7月和9月。答案6.C7.D8.滞洪区是为了抵御洪水而划定的地区,在洪水期来临时蓄水以保证干流河堤的安全。下图为中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流域,C是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地区。(2)简要分析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3)D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什么?解析A地区为海河流域,地势平坦,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灾害,所以划定为滞洪区;而D地区为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因是“地上河”,且河道曲折,堤坝易漫溃,需划定为滞洪区。滞洪区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流较缓,加上泥沙淤积严重,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极易造成大水漫流而形成洪涝灾害。答案(1)海河淮河中下游(2)自然原因:7、8月份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地势平坦,导致下游排水不畅,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6(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河道曲折,排水不畅,堤坝容易漫溃。(4)西部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且人口稀少。西部多山地,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