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年高中历史 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教案(含解析)(选修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专题十二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考点1古雅的昆曲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1.昆曲:原称昆腔,明末发展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2.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3.折子戏: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为改变演出拖沓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从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二、“花部”与“雅部”之争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花部”与“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昆曲为“雅部”;而昆曲之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种类繁多,统称“花部”。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压制“花部”。但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强烈地吸引着观众。轻歌曼舞、一唱三叹的昆曲,在花部的冲击下,逐渐被观众抛弃,而日趋衰落。———[名师点拨]———————————————————————————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干预能够暂时压制一下花部,但却改变不了群众厌恶昆曲,欢迎乱弹的意愿。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三、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1.形成过程(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再经过顾坚的改进,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2)明初,被正式称为“昆山腔”,腔调悠扬流畅是其灵魂和标志。(3)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在曲调演唱上,注重“布调收音”;在曲调运用上,强调宫调、板眼和平仄;在乐器伴奏上,增添琵琶、三弦、筝等弦乐伴奏。(4)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昆曲登上戏曲舞台:(5)万历末年,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的称号。2(6)明末,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7)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2.兴盛(1)时间:从明朝万历至清朝乾隆末年。(2)表现: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三是折子戏的出现。3.衰落(1)作品脱离生活实践,脱离舞台实践,戏词追求典雅深奥,唱腔讲究悠扬婉转。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表现力,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就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昆曲脱离人民群众是它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2)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从而强烈地吸引着观众。这是它能够在花、雅之争中取胜的根本原因。———[名师点拨]——————————————————————————————昆曲产生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即昆腔的形成、昆腔的革新和昆腔登上戏曲舞台。昆腔登上戏曲舞台,标志着昆曲的诞生。——————————————————————————————四、“近代百戏之祖”昆曲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百戏之祖”。(1)脚色制: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脚色最基本的类型为“生、旦、净、末、丑”五种,其他脚色实际上都可以规范到这五种行当中去。(2)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是昆曲诞生的特点:昆曲一登上戏曲舞台就受到文人青睐。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对于规范、发展、繁荣昆曲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文人创作的昆曲戏剧过分追求文词的典雅深奥,唱腔的悠扬婉转,脱离舞台实践,案头化越来越明显,给昆曲日后的衰落播下了不良的种子。(3)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这种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各剧种的戏剧结构,都受它影响。(4)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这跟角色制有很大关系。角色制促进了演员技艺的发展,有些演员技艺独特精湛,深受观众喜爱,成为红极一时的主角。戏班就以他们为主,组织演员为主角配戏。主角的技艺、风格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走红,最后形成独特的流派。昆曲这种演员组合体制,对其他各剧种都有影响,使之流传至今。[史料一]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3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它在明朝中期经过革新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各种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探究]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昆曲是怎样产生的。[提示]顾坚始创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曲舞台并获得成功,昆曲诞生了。[探究]从昆曲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看,昆曲的特色是什么?[提示]昆曲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昆曲戏词典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所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史料二]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足观。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清)焦循《花部农谭》[探究]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中叶以来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提示]昆曲创作脱离舞台实践;新戏曲(花部)贴近百姓生活,冲击昆曲。———————————————————————昆曲独特的艺术特色1.昆曲的曲文和曲牌: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2.昆曲的音乐和唱腔:昆曲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弦乐和打击乐,而这也为后来其他戏曲继承。3.昆曲的舞台表演(1)脚色:中国戏曲艺术的人物分类,即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2)严格的程式化:昆曲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3)昆曲的脸谱和戏装也都有严格的规定。1.在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有“近代百戏之祖”之誉的戏曲品种是()A.元杂剧B.昆曲C.明传奇D.京剧解析:选B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是中国现存最古4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2.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其中“花”是指()A.昆曲B.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C.京腔D.秦腔解析:选B“花部”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包括京腔、秦腔、梆子腔等。“雅部”是指昆曲。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昆曲源自苏州昆山,元末明初在江南流传,万历、嘉靖年间达到鼎盛,著名曲目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昆曲集音乐、表演、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在唱腔、配乐、舞蹈、唱词方面均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明清之后的很多戏曲都借鉴昆曲的形式,吸取养分,说昆曲是百戏之王、百戏之师,丝毫不为过。正是由于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乃至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方面的卓越地位,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19个项目位居榜首。昆曲是一门盛行于士大夫阶层的高雅艺术,曲腔哀婉,文字洗练,意境幽深,明代高雅的士大夫阶层给与昆曲强有力的文化底蕴支撑。乾隆年间,形成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乾隆嘉庆年间昆曲作品多为文人学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欣赏,逐渐脱离群众,日趋衰落,而地方戏虽然不如昆曲高雅,但音调优美,语言通俗,表演生动,极受人民群众欢迎。虽然建国后我国也成立了昆剧院对昆曲继承发展,但是由于昆曲的唱词过于陈旧,曲风很难满足现代观众口味,当今昆曲在我国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昆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保护传承发扬昆曲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由于昆曲阳春白雪的表现形式,培养持久的生存土壤又异常艰难。因此如何保护、发展这一濒危的传统文化,是一项很迫切的课题。(1)根据所述材料概括昆曲兴起和发展的历程。(2)乾隆嘉庆年间昆曲在与地方戏争雄中趋向衰败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要利用好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过程主要从兴起、鼎盛、衰落、恢复等几个角度思考。第(2)问,从昆曲本身以及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思考作答即可。答案:(1)元末明初流传;万历、嘉靖年间鼎盛;乾隆年间受到挑战;乾隆嘉庆年间日趋衰落;建国后得到继承发展;当今面临危机和困境。(2)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或:戏曲艺术要重视面向人民大众才能有强劲的生命力);要重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5考点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一、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1.从历史的角度: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创造了脚色制、有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形成演员组合体制。2.从现实的角度,昆曲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百戏之祖”。二、昆曲的拯救与保护1.拯救措施(1)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做过重要指示。(2)1957年成立北方昆曲剧院,培养专业演员。(3)许多昆曲艺术家和剧作家努力挖掘传统剧目,按照时代精神创新,为保护昆曲艺术做出实际贡献。2.面临问题(1)人才匮乏:从业人数少;从事昆曲理论研究和剧目整理、抢救的人才非常匮乏。(2)资金短缺:国家每年下拨的经费仅够支付从业人员的人头费,根本无法支付研究、继承和发展的费用。(3)剧场不足:能够上演戏曲的剧场现今多已破烂不堪。(4)昆曲改革的问题:“昆曲叫好不叫座”的怪现象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史料一]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至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根据报刊摘辑[史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有6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提示](1)白先勇强调按正统、正派、正宗的原则进行演出,以“青春版”的包装吸引现代广大群众,通过非正规教育及改革创新来传承,这种做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精神和要求,是拯救和保护昆曲的一种有益尝试。(2)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对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昆曲具备的独特而高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在文学修养上,昆曲融汇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多种文学形式,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刻、情感和义理交融。尤其是题材较多取自传统文学名著,如《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具备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2.在唱腔曲调上,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在节奏、主旋律、发音吐字上搭配控制有序,声腔缠绵婉转、妩媚清丽,富有很强的美感。3.在表演技巧上,唱、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