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蕉岭中学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级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共9页,44小题,1-9班做1-43题,满分100分。10-13班做1-44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42×2=84分)1.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这一外交思想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政策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反映了周恩来灵活地处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以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来处理外交,这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不能说明中国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政策,故A排除;1952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尚未提出,故B排除;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2.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协定:“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该会议A.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B.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C.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该会议圆满成功D.宣布结束越南战争,美国必须从越南撤军【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可以判读出这次会议与日内瓦会议有关,该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所以答案选A;B是平共处五项原则;C是万隆会议;D是越南战争。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日内瓦会议3.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这表明:A.美国有意调整对华政策B.美国放弃了孤立中国的政策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可知美国开始注意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说明美国有意调整对华政策,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美国放弃孤立中国政策的结论,B选项排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选项排除。1978年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强调的是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比较重要。4.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参加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六-3-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此举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是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依据材料中“亚太经合组织”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主要机构。所以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就已经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材料体现的是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并未体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没有体现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因此B、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如下图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的数量不断增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B.中美关系正常化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片可以看出,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这是中国综合国力提-4-高的必然结果。故选A。BC项有一定的道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是并非主要原因;D项是中国国力提高所带来的结果。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后外交关系的发展·表现6.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们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这实质上说明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B.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C.美苏战时同盟结束D.苏联的实力比美国强大【答案】B【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的“苏联政府都坚持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实质上说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冲突加剧。故答案为B项。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排除A项;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苏联兴亡史》:“1955年5月,巴黎协定批准生效,苏联等8国在华沙举行第二次会议,缔结了条约,以与北约相抗衡。”苏联等国“条约”的缔结说明A.欧洲不再有矛盾冲突B.苏联力图称霸全球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美苏“冷战”开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55年”“华沙”“以与北约相抗衡”可知苏联等8国缔结的是《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从此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故C项正确。欧洲不再有矛盾冲突说法错误,排除A项;“条约”的缔结是为了与北约相抗衡,不能说明苏联力图称-5-霸全球,排除B项;美苏“冷战”开始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排除D项。8.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答案】A【解析】柏林墙是东德防止西德势力的渗透,主要是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A正确;此时欧洲一体化主要是联邦德国,B错误;法西斯此时受到限制,C错误;柏林墙是美苏冷战标志,D错误。9.在“冷战“结束后的亚太地区,俄罗斯国力锐减,日本综合国力下降,与此同时,东盟、印度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反映出“冷战”结束A.有利于遏制大国的霸权主义B.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健康发展C.为区域力量发展提供了机遇D.对亚太地区的发展更为有利【答案】C【解析】从材料“东盟、印度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可以看出,冷战结束后,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大国霸权主义,故A项正确;当今社会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D项包含在C项之中。-6-10.2015年1月11日,在法国巴黎,法国总统奥朗德、英国首相卡梅伦、意大利总理伦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多国政要走上巴黎街头参加反恐大游行。这一现象说明A.打击恐怖主义已成为世界共识B.恐怖分子活动的重点区域在欧洲C.反恐已经成为各国的头等大事D.“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法国巴黎,法国总统奥朗德、英国首相卡梅伦、意大利总理伦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多国政要走上巴黎街头参加反恐大游行。”可知打击恐怖主义已成为世界共识,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恐怖分子活动的重点区域在欧洲,排除B项;反恐已经成为各国的头等大事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现象无法体现出“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泛滥,排除D项。11.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体现这一声音的国际舞台上的历史事件有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②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④欧共体的成立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表明戴高乐主张欧洲应该摆脱美国的控制,而①③都是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的产物,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欧共体的成立,体现了欧洲走向一体化,这是欧洲联合自强,-7-摆脱美国控制的表现,故B项正确;ACD三项排除。12.1974年,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表明西欧A.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开始走向经济领域内的联合C.强烈要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D.力图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实力的发展,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竞争的对手,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谢尔的话体现了西欧的政治要求,故选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当时欧共体不足以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排除C;材料侧重欧共体与美国的关系,排除D。13.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B.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答案】D【解析】从“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民众对于当时的生活十分满足,并不羡慕高官厚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家庭手-8-工业的内容,不能体现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B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纺织业的内容,没有多样化的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家庭手工业,并不是民营手工业。1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ABD三项均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15.《论衡》中提道:“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人定胜天”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广种薄收”的弊端D.“地无遗利”的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可以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以达到“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的效果,体现了充分发挥地力的思想,故D项正确;A项是荀子改造自然的思想,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C项是指扩大耕种面积但收成很少,题干材料都没有体现出来,故A、B、C三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地无遗利”的思想-9-16.“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物勒工名”“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可知,“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将“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而并非假冒官营产品,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争夺,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而材料的时间是“宋代”,排除D项。1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