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宾县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给出的四项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下图),并由此派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A.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B.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C.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D.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商代出现了很多与蚕丝有关的文字,这说明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中国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并有了丝织品,排除A项;麻为商代主要衣料,排除C项;西汉时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图示及文字说明体现出的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来确定答案。2.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宗族利益不同B.治国思想不同-2-C.两国传统不同D.直接目的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只是强调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国家管理者的管仲与商鞅对待商业的态度不同,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体现不出宗族利益的不同,故A错误;材料“轻关市之征”“市利之租必重”分别反映了齐国管仲的治国思想是“工商皆本”,而作为法家思想践行者的商鞅推行的则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了管仲“轻关市之征”,而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这是两种统治思想的不同,而不是两国传统的不同,故C错误;由材料“轻关市之征”“市利之租必重”可知,管仲与商鞅进行经济变革的目的都在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故D错误。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传统农业的再生产形式有落后性B.我国粮食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C.我国重视农业的政策具有持续性D.传统的科学技术不能提高生产率【答案】A【解析】可以看出从战国到汉武帝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的亩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远没有人口增长数目快,因此可以看出传统农业的发展缓慢,形式具有落后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没有挖掘到材料本质;C选项材料体现不出;D选项说法错误,在封建社会时期,这些科技对生产是有所提高的。4.“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这说明A.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B.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C.“地理大发现”引发西欧商业革命D.殖民扩张推动中西之间的贸易【答案】A【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引起人们追逐以及“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可知时间为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显赫地位的象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故A项正确;瓷器传到西欧,引起上流社会人们的追逐,没有体现欧洲国家间的矛盾,排除B;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的瓷器传到了西欧,改变了西欧人民的生活,没有体现殖民扩张活动的影响,排除D。5.《新全球史》一书指出:英国在工业化上的垄断地位并没有持续太久。企业家们认识到……欧洲和北美的商人尽其所能学习英国的工业技术,……他们还从岛上走私先进的机器。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化逐渐传播到了法国、德国、比利时和美国。由此看来,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传播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②欧美国家积极主动向英国学习技术③欧美国家商人从英国走私先进的机器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从材料“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可知,①正确;由材料“欧洲和北美的商人尽其所能学习英国的工业技术”可知,②正确;由材料“他们还从岛上走私先进的机器”可知,③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④排除,故D正确。6.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大航海时代的海外殖民活动B.美国零部件生产标准化推广-4-C.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要D.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重点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所以,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只可能是因为电气时代(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规模投资的需求,而非其他三个选项的原因,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C。【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7.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世纪60年代,总长度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当时美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故C排除。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与多种轨距无关,故D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8.读“1840—1913年中国棉布市场结构变化(单位:百分比)”表。表格数据可以用来佐证时间机制棉布进口机制布国产机制布手工棉布18400.460.46——99.5418603.183.18——96.82-5-189414.1513.360.7985.5191334.8332.572.2665.17A.鸦片战争前传统棉织业已使用近代机器生产B.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C.中国近代棉织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D.近代棉织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远超民族资本【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机制棉布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手工棉布的比例从趋势上看越来越低,但仍然占据较大份额,说明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信息来看,中国近代棉织业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排除C项;表格中的外国机制布是进口的机制布,不能反映近代棉织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远超民族资本,排除D项。9.1935年某地银行成立,其行歌中写道:“开发资源,促进生产,建国建省,舍此末由。调节荣枯,平衡盈绌,备用财富,欲其畅流。鼓起服务精神,抛却利润观念,惟桑梓繁荣是问,惟大众福利是谋……”由此可见当时当地A.通货膨胀严重B.银行以营利为目的C.开始有近代金融机构D.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开发资源,促进生产,建国建省”“惟大众福利是谋”中可以看出,当时福建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所以答案选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期间的经济·政府鼓励发展实业10.1982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各大商场展开产品促销,这是中国当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对此,北京各大报做出激烈反弹,如《北京日报》发文认为引进可口可乐浪费国家-6-大量外汇资源。外经贸部也做出停止可口可乐内销的决定。这表明A.市场经济未被普遍认可B.百姓缺乏正确的消费观C.政府机关权力意识浓厚D.阶级斗争思维仍然存在【答案】A【解析】1982年,中国刚刚进行改革开放,“外经贸部也做出停止可口可乐内销的决定”说明国家对于市场经济让持有否定态度,说明当时市场经济未被普遍认可,A正确;B不是材料现象主旨;C说法错误;解决斗争思维不符合材料发展经济信息,D错误。11.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A.A=EB.B=F-7-C.B=HD.D=H【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通过数据图考查比较分析归纳及知识的运用能力,题干中已经明确C=G,由图数据及所学史实可推断出C和G在经济所有制形式方面是一样的,即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所以,结合数据图可知B阶段是新经济政策,H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因此C项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12.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强调不均衡发展工业、农业的正确性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D.说明苏联加快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紧迫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斯大林强调暂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体现了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故B项正确;当时苏联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内的工业、农业状况客观上要求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3.1962年9月,利别尔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这一文章的发表-8-A.表明苏联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B.表明扩大企业自主权已为苏共中央所认可C.推动了苏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推动了赫鲁晓夫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答案】B【解析】“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表明苏共中央所认可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正确;1962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没有打破苏联经济体制,A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主张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C时间不符合题意;D是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与材料企业生产无关,排除。14.从1933年以后的10年内,美国由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多达3556项,联邦行政官僚机构扩大了5倍,罗斯福通过向国会提出特別咨文、写信等方式,把“总统破例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的做法变成了一种经常性的活动,这反映出A.新政破坏了美国的民主制度B.新政中存在总统滥用权力的现象C.新政并没有任何实质性效果D.新政使“三权分立”格局面临失衡【答案】D【解析】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大力干预经济,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A、C项错误;材料“罗斯福通过向国会提出特別咨文、写信等方式,把‘总统破例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的做法变成了一种经常性的活动”符合美国宪法关于“在战争和紧急情况下,经国会授权,总统还可拥有更大的权力。”的规定,并不属于滥用权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美国由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多达355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