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龙海二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年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据材料“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战国时期一个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可以负担十人的生活,这说明当时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经济的问题,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也不是当时农民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信息反映的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材料信息“一人治之,十人食之”说明当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联系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作用,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2.廖伯源在《昌邑王废黜考》里写道: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干一三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构成这段文字的是-2-A.历史观点B.历史叙述C.历史结论D.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观点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根据材料“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可知是对史料的解释,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八柱国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权力中枢,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八位柱国大将军排序的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周书》【唐代】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文献通考》【宋代】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资治通鉴》【宋代】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A.八柱国人员组成基本上可以确定B.《周书》距离当时最近,可信度最高C.文献记载不同,历史真实无从考证D.文献记载具有较大随意性,不足为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部史学著作都有八柱国成员,A选项符合题意。史实记载的真实性与-3-史书成书年代不成正相关,史书的编写可能会受到史学家的观点、统治阶级等方面影响,真实性会受到影响,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历史事件还原需要多方面考证,如史书记载、考古资料等方面综合因素,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史书记载一般以客观公正为准则,需要史学家秉笔直书,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4.在唐代,有人认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融合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王之法言”、“先王之法服”、“君臣之义,父子之情”等都属于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题干提到佛教不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主张不宜敬奉佛教,反映的是佛教与主流的儒家伦理相冲突,故选B;既然有人提到佛教不宜敬奉,恰恰说明当时的佛教有相当的社会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信息说到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说明当时儒家思想是被维护的,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不能体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趋势,故排除D。【点睛】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是对佛教与儒家伦理不一致的抵触和排斥,所以就能知道正确答案为B了。唐代虽然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现象,但是这一题恰恰提供了与所学不一致的材料,所以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论从材料出。5.南宋时期,继承程朱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A.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B.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C.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D.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4-【答案】B【解析】【详解】开办书院,聚徒讲学,宣传程朱理学,有利于推动理学的传播和发展。故答案为B项。南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巩固,排除A项;宣传儒学或程朱理学,并不表明儒学陷入困境,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各派思想逐步合流的趋势,排除D项。6.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繁荣的市民生活B.宋词的推波助澜C.发达的商品经济D.宽松的文化氛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增加,C选项符合题意。繁荣的市民生活源于发达的商品经济,不属于宋代节日世俗化的主要原因,A选项错误。宋词与宋代节日世俗化无关,B选项排除。宽松的文化氛围不属于宋代节日世俗化的主要原因,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市民文化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对世俗文化的需要的掌握。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必然导致西方与日俱增的渗透和控制……欧洲列强在中国各港口获取租界是它们施加经济影响的另一手段……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经济以往一向是自给自足、以田地为基础,但现在,它愈来愈依赖外国人控制的沿海城市,尤其是上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旨在说明A.洋务运动失败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5-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C.欧洲列强通过设立租界达到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和“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可以判断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弄反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列强侵华之间的关系,错误。列强是通过修铁路、借贷款、控制中国海关等方式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选项说法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D选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甲午战后列强对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准确掌握。8.在明清时期的徽商心中,谋生和求利是有所区别的,谋生在当时不单是谋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这表明当时A.徽商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B.以义为上成为徽商的基本准则C.利义兼顾成为商人普遍的价值取向D.传统经济政策受到严重的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说明徽商除了自己的发展,还要照顾到家族成员的发展,这是仁义的体现,故B项的理解正确;传统的价值观就是重义,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徽商的价值取向,但并不能代表全体商人普遍的价值取向,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当时经济政策的情况,且传统经济政策受到严重的冲击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9.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工人)混杂,-6-易生瓜李之嫌”为由,下令予以封闭,该厂被迫迁往澳门。直到徐赓陛调离后,才又迁回南海。以下关于该类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建立;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败坏了社会风气;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⑤在其基础上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A.①③⑤B.②③C.②④D.②④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利润的刺激,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南海知县徐赓陛对继昌隆丝厂予以关闭”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②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败坏了社会风气,③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采用机械化生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④符合题意。中国的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船舶修理厂中,⑤说法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影响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准确把握。10.下列是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简表,该表可以用来论证-7-A.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条件B.英国的崛起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良好的国际关系是英国成为欧洲霸主的前提D.工业革命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根本原因【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贸易、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的资本积累,光荣革命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这说明英国的崛起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B项正确;优越的地理环境并不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条件,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英国有良好的国际关系,故C项错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分析材料信息类别,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条件,据此即可得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促进英国的崛起的结论。11.“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民谣的发展:A.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B.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C.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D.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8-【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几句民谣深刻地揭示了鸦片战争前后官、民、夷三者关系格局的演变,尤其是官民关系的微妙变化,百姓不再惧怕官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推动了反清斗争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颠覆”;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在反侵略中的地位,故D项排除。1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称,“麦喀士(马克思)喟,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社会主义的“最要之义,不过日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源)泉”;并认为中国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梁启超A.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B.从安民救世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C.对马克思主义已有较深了解D.看到了民众是革命的力量之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源)泉”可知梁启超从从安民救世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B选项符合题意。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材料未能体现,A选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梁启超介绍的只是表面现象,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群众是百物价值之源,而非革命之源。D选项说法错误。13.《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宣称: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材料表明A.左倾思想逐渐抬头-9-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尚未能正确分析中国国情D.犯了右倾保守主义错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可知共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