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湘东六校2018年下期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24题,共48分)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B.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严重挑战C.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可知,战国时期与西周相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瓦解,“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瓦解。故选C。材料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中用“渐渐摆脱”来形容宗法制的逐渐瓦解,而选项用“受到严重挑战”,没有能准确理解题意,故排除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2.关于道教有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A.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B.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C.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D.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与史实不符,但却被道教徒接受,从侧面说明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故C项正确。传说虽然有夸-2-大的色彩,但是不能反映出“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耳创建了佛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融合,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3.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载《田舍》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A.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B.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庶人“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王公百官“比置庄田”,说明土地自由买卖现象较多出现,可见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选A。材料“恣行侵吞,莫惧章程”说明土地自由买卖没有得到法律保护,故排除B。材料“恣行侵吞,莫惧章程”说明政府是限制土地兼并的,故C表述错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信息,故排除D。4.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3-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5.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著作作者时间记载内容历史结论《农政全书》徐光启明代在中国最早称呼其为“玉米”玉米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金瓶梅》兰陵笑笑生明代提到过“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黄邦和现代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对表的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A.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B.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C.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D.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解读的是玉米来华的时间,史料有科技类的《农政全书》,有文学类的《金瓶梅》,-4-有古代的记录,也有现代的评论,可知,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多个方面来进行实证,故选B。表格没有涉及“甄别史料真伪”的信息,只是提供了不同史料中关于玉米来华时间的记载,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玉米来华是史实,表格探讨的是玉米来华时间,故“结论更接近真相”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历史解释”,只是提供了不同史料中关于玉米来华时间的记载,故排除D。6.清代前期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一部分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与宋代相比,这种做法A.将地方官员对人民的盘剥合法化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C.说明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D.有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后,“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这种做法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故选D。材料是指对“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没有涉及地方官员对地方的盘剥的信息,故排除A。“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的这种做法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B。“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这种做法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权,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故排除C。7.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B.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C.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都是很受西方欢迎的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5-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扩张中掠夺来的白银大量流向中国,故D符合题意,选D。衡量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关系是以是否出现雇佣关系为依据的,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的信息,故B与材料无关,排除B。当时清政府并未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故C不符合史实,排除C。8.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A.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B.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C.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D.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可知,是成员贫困导致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故A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不能得出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的结论,故B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方列强入侵”的信息,故排除C。从材料“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和材料“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见传统的宗法关系和宗族庇护日益被抛弃,而宗族是传统的基层社会机制,故D表述符合题意,选D。9.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6-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A.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B.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C.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D.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答案】A【解析】【详解】清代上海道台职能的不断扩大和变化,是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产物,反映出在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清政府的被动应付和无奈,部分措施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选A。上海道台的变化并不能说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上海道台并未变成近代化的行政官员,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职务管辖范围只是表面现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对比四个历史时期道台的职能变化,运用古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基础知识进行说明,并从道台职能变化的原因、实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10.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时间代表作鸦片战争后《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戊戌变法后《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B.外来冲击推动近代中国转型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D.中西方近代化道路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7-【详解】材料反映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译书内容先以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政治制度、民国以来偏重于西方思想文化,这说明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A。晚清时期在西学输入,外来冲击下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社会的转型,故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西方近代化的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近代化道路,故D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点睛】民族危机的加深使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促进了思想解放。11.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A.使丝织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B.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C.使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D.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电力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材料反映中国的丝织业没有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故B项正确;“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是指织绸动力的改变,没有涉及“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丝织业动力的改变,没有涉及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内容,故C项错误。采用的电力机不一定是中国生产的,无法反映苏州重工业领先轻工业,故D项错误。12.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宣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这反映出当时A.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B.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C.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D.白话文运动易被大众普遍接受【答案】C【解析】-8-【详解】启蒙思想成为时代主题开始于维新思想的出现,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五四运动开始于1919年5月4日,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B。1918年《新青年》销售不畅,在林琴南诋毁《新青年》和社会上宣传教育部训令之后,《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可见保守派的行为,非但没有阻止新思想,反而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的传播,故C符合题意,选C。材料没有体现“白话文运动易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信息,故排除D。13.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这说明当时A.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B.交通管理急需解决C.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D.西方科技传播快速【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可知,城市设施建设的阻碍重重,建设艰难,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