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哈师大附中2017级高二下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1.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重点。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政治伦理)乐(艺术教育)射与御(军事体育)书与数(基础文化知识)。这反映出西周的教育A.重视儒家的人伦思想B.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C.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D.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周时期儒家思想还未产生,排除A项;“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结合六艺的内容可知是对统治阶级的教育,故C正确;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2.孔子相貌究竟如何?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其颡(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B.《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C.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D.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答案】D【解析】-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司马迁是汉朝的人,而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相对来说,年代也不算很近,不能说可信度比较高,所以排除A;画家画出的画像并不一定是一手史料,排除B;司马迁将孔子与尧、皋陶、子产、禹等人进行相比,可见司马迁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吴道子更是直接将孔子打扮成圣人。这两者虽然带有主观性,但是都能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儒家学者的角度对孔子进行高度评价,这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人对孔子不同的看法,所以答案选D,排除C。点睛: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唯物史观。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历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旨:先秦诸子具有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根据常识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优于三代的,是有进步的。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是分裂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不断。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的进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常识性错误,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一种智慧,他们力图为当时社会找到一副长治久安的良方,排除;C项说法背离材料主旨——复古,排除;D项说法背离材料主旨——都具有共同的复古情结,排除;4.早期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是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A.儒学在民间开始成为显学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D.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巩固-3-【答案】C【解析】【详解】早期儒家在战国时期就成为“显学”,排除A;由材料“儒家”“儒生公孙弘”,可见公孙弘属于真儒者,排除B;由材料“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可见此时儒学关于君臣关系相对于早期的“义合”“从道不从君”的主张有所改变,肯定君主的权威,这与法家加强君权的主张有所类似,同时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独尊地位的信息,排除D。5.《汉书·循吏传》记载了太守黄霸的事迹,(宣帝)下诏称颂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汉宣帝旨在A.利用道德教化来匡正民心B.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C.确立以德为先的选官制度D.树立廉洁官员的典范【答案】A【解析】从材料“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中可以分析出,汉宣帝通过道德来教化百姓,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权神授,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C项错误;树立官员典范的目的是匡正民心,故D项错误。6.近代学者陈寅恪指出:“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他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B.形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构建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D.强调“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知,儒学发展史上强调从本原上解释天地万物起源的是宋明理学,在理学家看来,理是天地万物本原,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故答案为C项;A项是汉代儒学,排除;B项是先秦儒学,排除;D项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排-4-除;7.南宋时期,陆九渊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诗中“易简工夫”和“支离事业”分别指A.儒学佛学B.理学心学C.心学理学D.道教儒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陆九渊”“鹅湖”可知该诗中所述为陆九渊和朱熹进行学术辩论的“鹅湖之会”,由“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易简工夫”是指心学,“支离事业”是指理学,故B错误,C项正确。“鹅湖之会”涉及理学和心学的辩论,与佛学、道教无关,AD错误。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晚明风气流于空谈,个个坐而论道,故顾、黄、王提倡经世致用。他们批判的是儒学中不好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儒学,他们根本上是儒学的继承者,总之批判是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D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叛逆,是批判。所以选择B。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9.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由此可以说明A.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B.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5-C.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D.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说明了儒学被世界接受,反映了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故D正确。“发源地”“主要传承者”“最早”题干没有体现,排除AB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的影响10.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写意画《荷花翠鸟图》,以下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B.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C.生动表现了社会风俗D.隐喻专制制度的没落【答案】A【解析】《荷花翠鸟图》具有文人画的特点,重写意,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托物言志,抒发情怀,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追求意境美,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故选A;图画无法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排除B;该作品不是风俗画,不能表现社会风俗,排除C;D图画无法体现。点晴:解答此题,需要阅读题干获取必要的信息,其次是需要观察图画,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整体分析与归纳,获取正确答案.11.“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是有限的。”以下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6-A.智者学派B.苏格拉底学派C.启蒙思想家D.自然哲学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可以看出此观点强调在社会观方面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应强求一致。与智者学派普罗他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一致,故正确答案为A。B、C、D与材料信息不符合。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智者运动·人是万物的尺度。1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13.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7-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C.危及封建君主统治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关键信息“1497年”、“主要原因”,可以判断题干所罗列的物品应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神权的象征,表达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等,故A项正确;B、C两项无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D项民主自由应属于启蒙运动的主张,皆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14.观察下图,图一文学作品(《十日谈》)的内容与图二(《红楼梦》)的内容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反专制王权B.反教会压迫C.反殖民侵略D.反封建礼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和明清小说,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所学的能力。诞生于文艺复兴初期的《十日谈》矛头直指天主教会,故本题应选B项;A项发生于启蒙运动时期,-8-晚于题目中“《十日谈》”形成的时间,故排除;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并未遭受殖民侵略,故排除C项;D项应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题目中的信息“《十日谈》的特点是”不符,故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十日谈》15.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此时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说明达芬奇绘画的理性精神,故C正确;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验证,材料不能体现出实验科学的研究,“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伽利略,故A错误;“奔放情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时间是在19世纪上半叶,故B错误;启蒙运动否定了天主教的神学理论,故D错误。【考点定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