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四单元单元高效整合整合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演变历程1.秦朝确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这使皇帝既加强了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2.两汉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重用身边的近臣,使其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3.隋唐完善: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创立和完善科举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4.北宋强化:宋初统治者为了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收主要将领兵权于中央,又从地方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又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财政权由中央掌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强化。5.元朝新发展: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深远。6.明清达到顶峰: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等措施的核心就是强化君权。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二、演变趋势1.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2.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是其基本发展趋势。-2-整合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对外关系新趋势、新问题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明清时,我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反击外来侵略的战争,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另一方面通过对内加强民族联系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款待回归的少数民族、加强边防建设,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辽阔疆域的基础。2.明朝(1)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打退了瓦剌的进攻。(2)维持了与鞑靼俺答汗的和平友好关系,在边境开设互市,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3)抗击外来侵略,肃清倭寇。(4)郑成功抗击荷兰侵略,收复台湾。3.清朝(1)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2)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分裂势力的叛乱。(3)确立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委派驻藏大臣参与管理西藏。(4)加强对全国的行政管辖。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漠北蒙古各部。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设置办事大臣管理西藏、西宁两个辖区。二、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新趋势和新问题1.新趋势:(1)中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不断进行反侵略斗争。(2)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清政府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2.新问题:由于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而进一步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整合三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一、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主要表现在1.从政治上看,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显。明代的特务统治及明清两代的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措施,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这说明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面前,封建-3-制度已经走向没落,并且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从思想上看,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4.从文学上看,出现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二、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没有跟上世界潮流1.明清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2.明清时期的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阶段检测(二)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和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三、四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解析:从材料中的“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路的设立有利于地方上分化事权,削弱地方权力,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D项正确;宋代设立路制的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扩大疆域,A项错误;文武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创建路制与打破市坊的界限无关,C项错误。答案:D2.《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4-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解析:据材料提到,“(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中丞监督百官、三司使管理财政、枢密副使管理军政,A项正确;御史中丞不管理财政,故B项错误;同理,C项错误;三司使不管理军政,D项错误。答案:A3.宋朝的余靖在《武溪集》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材料反映了哪一制度()A.北宋的二府三司制B.辽朝的南、北面官制C.西夏的蕃号官称与汉式官称D.元朝的中书省解析:从材料中的“胡人之官……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可知这指的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中“契丹官”的要求,排除。答案:B4.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解析: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C项正确;行省制对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A项;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彻底解决,排除B项;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项。-5-答案:C5.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助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根据题干“协田”“千耦其耘”可知是集体耕作的方式;“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知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故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C项正确。答案:C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是()A.指南针与印刷术B.造纸术与火药C.火药与指南针D.印刷术与造纸术解析:注意归纳四大发明的影响,造纸术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教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因此选D项。答案:D7.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目的是()A.增加六部权力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专制统治D.提高办事效率解析:明朝废除丞相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A项显然不符合题意,六部是执行机构;废除丞相属于中央官制调整,不是扩大统治基础,故B项错误;提高办事效率属于军机处设立带来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6-8.清朝政治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图所示机构产生的影响是()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D.国事均由军机处决策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养心殿外隆宗门内设立了军机处,这是方便君主处理政事的缘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本题选择B项。A项错误,军机处涉及到的是中央内部的问题;C项南书房在材料图片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军机处是皇帝的服务部门,国家大事由皇帝来决策。答案:B9.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开挖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A.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B.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C.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D.江南雇佣关系的出现解析:根据“但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结合所学,明朝建立时定都南京,大运河的枢纽地位丧失,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的经济中心在南方,都城的经济生活来源仰仗东南地区,主要通过大运河运输,大运河的南北交通核心地位重新确立,B项正确;明朝并没有重修大运河,无法说明明朝大运河的南北交通核心地位重新确立,排除A项;C、D两项与大运河核心地位的丧失到重新确立无关,排除。答案:B10.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7-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B.农产品商品化加速C.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不能自给,丝织品生产却十分发达,说明江浙地区经济结构出现转型,故D项正确。答案:D11.“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所以答案选D项。答案:D12.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非常吸引读者”。这里的“读者”最主要是指()A.达官显贵B.市民阶层C.知识分子D.社会游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以来中国商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市民阶层开始兴起,这就为文化下移提供了阶级基础,中国文学开始以市民文化为主导取向,A、C两项是宋代之前文学创作的主体,D项不可能成为稳定的文化创作主体和欣赏对象,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8-宋代汴梁城内外,随处都有店铺、酒楼与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