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第一卷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字耕。这反映了当时A.农耕经济高度发达B.牛耕技术备受推崇C.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答案】B【解析】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现象体现,“牛”“耕”命名说明当时牛耕技术备受推崇,B正确;A中高度发达说法错误;C属于经济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种植业不符合牛耕特点。2.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曲辕犁B.耧车C.翻车D.筒车【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耧车、翻车需要人力操控,故ABC错误;筒车是利用水力灌溉农田的,故D项正确。3.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不包括A.芍陂B.郑国渠C.都江堰D.白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渠是西汉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2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芍陂、郑国渠和都江堰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是关键信息。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芸芸。……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表明这是男耕女织的特点,故①②正确;材料“有财不行商”表明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比较严重,故③错误,④正确;所以答案选B项,ACD项排除。5.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商品经济极端落后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材料中的俗语正反映了这种小农经济的特征,故C项正确。“丑妻薄地破棉袄”并不能反映农民的生活富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极端落后,而是体现小农经济的特征,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地位的信息,无法推断处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排除D。3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二是结合设问要求“本质上”,运用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有麻和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昼出耕田夜绩麻”可知体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所以A项正确;由“村庄儿女各当家”可知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所以B项正确;由“夜绩麻”可知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材料,所以D项正确。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无法反映,所以C项的信息不包括在诗句中,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的特点7.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的有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④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故①正确;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模式,故②正确;“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故③正确;历代统治者并非都重视农业,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C项,ABD项排除。8.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4A.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B.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D.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刀耕火种与最原始的井田制相对应,铁犁牛耕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促使奴隶社会生产方式向封建生产方式转变,即C项。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一般是指地主土地兼并,更多的是带来地主收入增加,政府收入减少,D错,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点评:此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铁犁牛耕这种生产工具和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对生产关系的影响的认识和掌握。9.关于西周井田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B.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C.分封制的瓦解导致井田制瓦解D.东周向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的瓦解是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逐渐产生新的剥削方式而瓦解的,并不是由于分封制崩溃而瓦解,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西周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它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可以世代使用,但不得转让买卖,并要向周王贡献一定的贡赋,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所取代,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诗经》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种现象开始出现于()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遂及我私”中的“私”指私田,春秋后期私田大量出现,才会出现这种5现象。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1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出现的特点是①南迁人民带去的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②出现在国家分裂或战乱中③随政治中心迁移而迁移④南方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劳动力,而北方人口南迁都与国家分裂和战乱分不开,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推动了江南发展,故①②④正确;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故③正确;所以答案选D项,ABC项排除。12.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成熟时期,你应该回答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开始掌握冶铜技术,与题目中的信息“进入繁荣时期”不符,故排除;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渐取代铜器,故排除C、D两项;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故本题应选B项。13.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上,能够大大提高生产力。这种冶炼技术最早出现在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6C.唐朝时期D.北宋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是青铜器,故A项排除;CD项都晚于B项,排除。【点睛】“最早出现”是关键信息。14.“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A.丝B.棉C.毛D.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丝织品在古代属于富贵人家所用的名贵衣料,这与材料中“劳动人民”不符,故A项错误。元朝以后,由于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棉纺产品才开始增多,这与材料的时间“诸葛亮生活的时代”不符,故B项错误。毛料是游牧民族的服饰,在中原地区并不十分广泛,故C项错误。麻布衣服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由于比较廉价而广泛适用于劳动人民,故D项正确。15.“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A.瓷器B.丝绸C.铁器D.青铜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给我们的关键信息“它的故土(景德镇)”,根据所学知识,景德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都,所以“它盛赞的是中国的”是瓷器。7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瓷器的发展16.下列为某收藏家的藏品,据此判断该收藏家的生存年代不早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幅图所示瓷器出现的时间分别是唐、元、南北朝、宋,因此朝代最晚的是元朝,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17.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是在A.唐中期后B.南宋时期C.明中叶以后D.清朝前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AB项早于C项,排除;D项晚于C项,排除。18.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其目的是A.保护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积极性B.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C.为了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最大限度地维护商人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工商食官”即官营工商业,其目的是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增加政府收入。故B项正确。A项,并非“工商食官”的真正目的,故排除。C项,开始于商8鞅变法,且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9.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大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主要反映了A.大商人经济实力雄厚B.商业活动水平较高C.大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D.大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束帛之币,以聘诸侯……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私商的经济实力,没有体现出商业活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人的政治地位,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大商人与国君之间的矛盾,故D项排除。【点睛】“束帛之币,以聘诸侯……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是关键信息。20.《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了①唐朝的市有时间限制②唐朝的市坊分立③唐朝时对市有一定的管理限制④唐朝时期商业繁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唐朝,“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给出的是市的开放时间段,所以①正确,时间限制说明当时对商业还有一定的管理,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坊和市之间的关系,②排除;④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9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的市【名师点睛】“市”的发展过程:(1)汉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2)六朝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3)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4)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21.“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反映了市坊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可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最早发生在北宋时期,故唐朝时期不可能出现,A项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点睛: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宋以前市的特点: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管理严格。2、宋代以后市的特点: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