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时量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毎小题2分,共48分。在毎小题給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主要是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连城市手工业也竞相生产“悦在玩好”的奢侈品。这反映出当时A.市场消费的水平提高B.工商业服务群体单一C.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D.下层民众消费水平低【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奢侈品”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主要是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这反映了当时商业和手工业服务的群体比较单一,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商业服务群体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市场消费水平和下层民众的消费水平,故A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故C项排除。【点睛】“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奢侈品”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秦始皇规定,全国政务系统下的主要官员全由皇帝任命,收入按等级进行分拨。这种做法A.否定了传统的血缘政治B.沿袭了商周以来的等级制度C.确立了家国同构格局D.推动了中央集制度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官员全由皇帝任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做法无法体现家国同构,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是中央集权制的组成部分,故D项排除。【点睛】“官员全由皇帝任命”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3.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朝廷的博士制度仍被保留,但这些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这表明A.西汉时期的治国理念分歧大B.汉武帝赞成“儒学大一统”C.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发生巨变D.西汉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惠帝开始,秦代受到压制的儒家思想重新抬头,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治国理念的变化,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儒学大一统”;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学的包容性,故D项排除。4.雩祀是国家礼仪之一,由王室或皇帝主持,其特征是喻祈于礼,晋代戴邈说:“天旱日浅则灾微,早日久则灾甚。微则祷小神社稷之属,甚乃大雩帝耳。”由此可以推知,雩祀应是A.帝王年年主持的祈福仪式B.期盼国家长治久安祭祀活动C.利用神权稳固皇权的礼仪D.旱灾发生时举行的宜时举措【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天旱日浅则灾微,早日久则灾甚。微则祷小神社稷之属,甚乃大雩帝耳。”说明雩祀是灾害发生时的宜时举措,而不是年年例行礼仪,故D项正确,A项错误;雩祀是一种官方的祈雨活动,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神权和皇权的关系,故C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天旱日浅则灾微,早日久则灾甚。微则祷小神社稷之属,甚乃大雩帝耳。”。5.下表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3-据此可加,唐代科举制A.影响了唐朝的政治生态B.捍卫了宰相控制仕途局面C.利于提高官员道德素养D.推动官员的选拔走向公平【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宰相控制仕途”;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对政治生态的影响,与官员的素质和选拔方式无关,故CD项排除。6.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映出唐代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B.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D.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和图片信息可知,唐朝长沙瓷窑-4-的瓷器大量出口,这反映了长沙这个内陆城市逐渐发展外向型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反映了长沙瓷器的发展状况,故B项排除;长沙是个内陆城市,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普及”。7.朱熹曾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嘘,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可见,朱熹意在说明A.立纲纪以求稳定B.循理性而求王道C.正君心以申民本D.省刑罚而薄税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治军省赋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中可以看出,朱熹认为通过“正君心”可以改善民生、减省赋税,这反映了朱熹强调正君心以申民本,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求稳定”、“求王道”,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省刑罚”,故D项排除。【点睛】“治军省赋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是关键信息。8.在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到地方常设机构的演化过程中,元廷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又将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这些措施A.利于地方便宜行事B.试图削弱地方权限C.使行省独立性增强D.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行枢密院并入行省”中可以看出,元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行省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提高行政效率,故A项排除;B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行枢密院并入行省”。9.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5-A.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B.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C.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D.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流”“宋元时期”“官方哲学”可以分析出,材料中“官方哲学”是指理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而建立起来的,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A项排除;行先知后说是明清之际王夫之的认识论学说,故C项排除;理学反对个性和个体发展,故D项错误。【点睛】首先通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流”“宋元时期”“官方哲学”分析出是理学;然后结合所学得出正确答案。10.明代张萱的《西园闻见录》记载:御史上封事,虽要在当天“呈堂揭帖”(据揭帖向都御史汇报),但御史仍然“当劾则劾,仍回递其揭帖与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这可以佐证当时A.御史以小制大强化了专制权力B.监察官员为皇帝耳目位尊权重C.监察制度有效纠劾了官员犯罪D.专制国家监察制度的阶级属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御史上封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中可以看出,御史弹劾直达皇帝,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监察效能,加强了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材料“呈堂揭帖”说明监察官员位卑权重,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有效”;材料没有体现出监察制度的阶级属性,故D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御史上封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11.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6-对表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A.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直相B.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C.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D.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农政全书》”“《金瓶梅》”“《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中可以看出,多种史料验证了“玉米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这一历史结论,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更接近”;材料对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严谨,故B项错误;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搜集史料,故C项错误。12.清代前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起运”与“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一部分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与宋代相比,这种做法A.有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C.说明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D.将地方官员对人民的盘剥合法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中可以看出,与宋朝相比,清朝“起运”“存留”制度使“地方经费”有所增加,有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7-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财权的有所增强,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故D项排除。【点睛】“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是关键信息。13.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A.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C.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晚清时期”“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宗法社会之网”中可以看出,晚清以来,随着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的增多,乡村宗法社会逐渐瓦解,这说明传统的社会控制机制不断衰落,从而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之一,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社会机制的衰落,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的入侵,故D项排除。14.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C.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业得到迅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商业的发展,故A项排除;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商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故D项排除。-8-【点睛】“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是关键信息。15.编写于不同时期的《西学书目表》与《译书经眼录》是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的重要书籍据表可知A.政治运动推动知识分子转型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广泛C.西学传播的片面性和被动性D.国人普遍接受西方文明【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初中国学者自己翻译的著作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这表明随着“西学东渐”进程的不断推进,更多的中国人掌握了西方国家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国人逐渐接受西方文明,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治运动与知识分子转型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问题,没有体现出西学传播的特点,故C项排除。16.1940年1月11日,毛泽东说:“目前还不是全国下雨之时,在全国任务还是组织进步力量,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这种可能性现在还未丧失。”这一讲话旨在A.痛斥日寇侵华的残暴罪行B.鼓励民主人士积极投身抗战C.维护国共合作的抗日局面D.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行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0年1月11日”“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共从巩固胜利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坚持抗日-9-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的抗日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共合作抗日,没有反映出日寇的罪行,故A项排除;BD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排除。17.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土地改革时期“劳动光荣”“发家致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