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贵阳市第九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试卷高一历史2018.4一、选择题(1-30每小题ABCD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5分,共计70分)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富而且最勤勉的国家。”他赞扬的是古代中国的A.商品经济B.工场手工业C.小农经济D.对外贸易【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依据题干“土地肥沃、耕作最精细”可知,这涉及的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即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其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自足性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C项。商品经济、工场手工业、对外贸易与本题题意不符,排除A、B、D三项。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农业技术进步B.土地集中加剧C.坊市制度瓦解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A项正确;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2-动力,故B项错误;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3.以下各项最能够体现中国封建经济根本特征的是A.“工商食官.政府垄断”B.“耕织结合.自给自足”C.“铁犁牛耕.以农为本”D.“精耕细作.家庭经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国封建经济根本特征指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B项正确;A项是手工业和商业,C、D项不属于小农经济的根本特征,故排除。4.对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信息解读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土地兼并严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说明了“丝”与“谷”成为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特征;同时诗句后半部分表达了对农民生活艰辛的深切同情,所以ABC三项表述正确符和材料信息,但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答案选D项。-3-【点睛】通过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材料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中国古代社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已成为高考普遍采取的新方式了,这样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还能考查学生对古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准确把握。5.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诗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称道的工艺技术是()A.冶铁技术B.缫丝技术C.青瓷技术D.造船技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九秋风露越窑开”表明是唐代的制瓷业的发展。越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主要作品是青瓷,ABD三项是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唐代制瓷业的发展6.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A.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B.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C.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D.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根据材料“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可知,江宁织造局为官营手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C、D项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而畅销海内外则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征。本题要求选择不符合的一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7.“丝绸之路”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它是一条“玉石之路”,也是一条“佛教之路”,更是一条中西方的友谊之路,是沟通欧亚文明的重要桥梁。它开通于A.宋代-4-B.唐代C.汉代D.元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即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就是说丝绸之路开通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与基本史实不相符合,排除。8.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家庭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采矿业发达D.煤矿开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不是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所以排除A、B两项。材料内容反映了在淄川煤矿矿主采取雇佣方式进行生产,说明淄川了煤矿开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淄川一地煤矿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不能表明整个采矿业发达,故答案排除C项,选择D项。9.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A.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C.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5-D.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商业和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材料可得知,商人在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自由经商,政府不作过多的干涉。A项,材料中表明商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政府的管辖的,尤其是在损害国家利益的时候,政府会直接干涉,商人并没有能力与政府分庭抗礼,故A项错误。B项,工商食官制度是指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的奴仆,受官府管辖,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生产和贸易。材料中,官府很大程度上放开了对商业的管制,商贾也不再是官府的奴仆,故B项错误。C项,商人经商如果背叛国家或者损害了国家利益,政府是会进行行政干预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商业经营政策并未完全放开,故C项错误。D项,商人一般情况下可以自由经营,如果不背叛公家,公家亦不会干涉商人营业,这说明春秋时期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都比较宽松,故D项正确。1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由此可见A.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B.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C.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D.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区已经深入到居民区;交易时间可以从早到晚,有了夜市、早市(鬼市子),故A项错误,B项正确。民间的娱乐场所、纸币的使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D两项排除。故答案选B。11.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这概括描述了当时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B.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6-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的信息“日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指的是当时发达的长途贩运贸易,这种贸易促进了南方和北方之间商品流通的活跃,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材料中并未提及南北方贸易的活跃是由某地区的商人群体促成的,故A错误;材料中仅提及了南北方的贸易,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从战国以后就出现了,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12.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A.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C.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答案】C【解析】“厚来薄往”体现了古代中国存在的朝贡贸易,“市舶使”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政府机构,“十三行”是清朝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故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频繁的中外交流”,排除A;材料信息与繁荣的大城市、发达的造船业无关,排除B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结合所学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的知识分析解答。13.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A.封建土地私有制B.商品经济的发展C.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D.贵族地主的压迫-7-【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知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正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才使得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商品经济发展,大量资本涌入买田置地的行当中,客观上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政治腐败与土地兼并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贵族地主的压迫与土地兼并关系不大,故D错误。14.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争霸战争的需要B.抵御外国的入侵C.保障赋役地租的征收D.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目的。重农抑商,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发展,是因为封建政权的特殊性质所决定,封建社会主要的财政收入来自农业,所以为了保障赋税的征集,要求保护农业经济,故而对农业特别重视,而工商业会抢夺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所以会受到政府的限制。综上说述,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争霸战争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实施,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政府的内政,与抵御外敌入侵没有关系,古代中国封建王朝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不是所有王朝都会受到外敌入侵,所以排除B项;D项压制资本主义萌芽是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消极作用,不是主要目的。15.明朝官员在《虔台倭纂》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8-A.防范东南沿海倭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D.加剧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海禁政策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依据材料中“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主要强调了海禁政策松时,寇就会变成商人,海禁政策严格时,商人变成寇,反映了海禁政策的存在激化了社会矛盾,故本题答案选D项。海禁政策的初衷确实是为了防范东南沿海倭患,但是并未起到应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可知,海禁政策并没有能够阻断中外经济交流。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海禁政策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使倭患越来越严重,意在突出海禁政策的无效性和开放商业贸易的有效性、紧迫性,并非在强调中日矛盾的激化,故C项错误。16.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A.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C.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