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质检试题高二历史(文科)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6分)1.西汉刘邦至吕后时期,汉朝以郡国并行的方式实行过特殊的东方政策,即在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据此可知,西汉初期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急剧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从俗而治意味着给与部分王国以较大的自主权,所以不会激化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排除A;材料提到的是地方行政管理,与中央行政体制没有关系,排除B;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而对分封的王国则默许从俗而治,这说明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度,从而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故选C;材料只是提到地方治理方式不同,没有涉及王国控制区域的变化,排除D。2.韩非子警告君主: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来源,这是很危险的。为了杜绝此现象带来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B.盐铁专营C.抑制兼并D.废分封行郡县【答案】D【解析】【详解】韩非子这段话是警告君主要注意减少形成另一种介于君主与个体臣民之间的权势集团,尤其是在宗族组织内形成这种集团的潜在可能性,实现国家对生产者的直接控制。而杜绝这种现象,秦政府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不再分封诸侯王,实现了韩非子的思想,故D项正确。重农抑商、盐铁专营和抑制兼并均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材料主旨,A、B和C项-2-排除。3.战国秦汉铁器制造渐成大业,是获利丰厚的行业之一,同样获利丰厚的还有一些经营畜牧业的大商家。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A.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流B.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繁荣C.重农抑商政策尚未执行D.耕作方法出现革命性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各地的经济交流,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关系,B项错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开始实行,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到秦汉时期,铁器制造成大业,获利丰厚,同样获利丰厚的还有一些经营畜牧业的大商家,这主要是从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使用带来的耕作方法的革命性变化的结果,D项正确。故选D。4.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民间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在长期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官营手工业由于由政府直接经营,技术先进,原料上等,生产不计成本,所以产品精美,政府机构、外贸等均被其所垄断。这给其他手工业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其他手工业,尤其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民间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故A和D项错误。家庭手工业主要是服务小农经济的家庭,故C项错误。5.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3-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商业。材料“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说明明清政府对商业所采用的传统抑制举措并未能在凑效,即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故C符合题意。分析选项,A材料并没有体现;B说法错误,与史实相反;C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期政府一直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6.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推测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551年到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增加,但这并不能说明商人地位上升,故①排除;市镇数量大幅增加反映了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4-业发展较快,故②正确;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也促进了这一地区市镇数量大幅增加,故③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且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故④排除。故②③正确,故选A,B、C和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7.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B.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D.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颜元等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这是明清时期反专制思想的反映,故B项正确;主张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和土地私有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颜元等人否定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的时代背景,由此定位答案。8.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A.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B.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C.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等字眼强调的是对才能的重视,所以材料中的变化也就说明了对官员才能的重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变化起不到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的作用,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的是科举制度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才能而非行政效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9.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D.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小农善于经营,可以上升为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可以上升为大地主,大地主不善经营,也会降为小地主,甚至佃农,也就是说每个人经济地位的沉浮,主要取决于是否善于经营,这就会使所有人在经营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内的竞争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经济地位处于变化中,发展不稳定,而不是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本题审题的关键是理清佃农、小农、小地主、大地主之间的地位变化,从地位变化中得出“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的正确结论。10.“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答案】B【解析】【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广州开始,一直打到京津地区,材料中“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说明外国列强侵入京津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南京等通商口岸,说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故B项正确。A是《南京条约》内容。C是《马关条约》-6-影响。D是《辛丑条约》的影响。11.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B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C错误;据材料“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背景分析解答。12.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虑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7-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13.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以排除;C项与“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不符合,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可以排除。故答案为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背景【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②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⑤导火线:保路运动,亦称“铁路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风潮”。14.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C.历史事实无法恢复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8-【答案】A【解析】【详解】一战华工参战,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说明协约国和北洋政府由于立场不同,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