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郡中学2018—2019—2学年高一开学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一、单选题(每小题3.5分,20道共70分)1.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对史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AB.BC.CD.D【答案】B【解析】A中史料的意思是天子和诸侯将土地分给子孙,解读中授民不符合史料,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故A错误;B史料讲述的是分封制的目的,史料解读是保卫周王室,故B正确;C史料讲述的是分封制下宗法等级,该制度下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史料解读中独立性错误,故C错误;D史料说明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诸侯不在听从天子,解读中分封制下诸侯定时朝觐、进贡和劳役错误,故D错误。2.秦末,反秦武装领袖楚怀王与诸将达成“怀王之约”,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项羽杀楚怀王后,按照军功进行分封,如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材料表明A.军功在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B.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C.项羽背信弃义导致其最后失败D.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2-【答案】B【解析】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由材料“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和“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说明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故选B;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是血缘,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项羽的失败,排除C;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D。3.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A.宰相权力的扩大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C.君主专制的强化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晚唐到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的增加,为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A项与此相悖,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君主专制的强化4.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利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权力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①西周分封制②西汉“中朝”的建立③明朝的内阁制④清乾隆帝建立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③-3-C.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西周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的划分不是中央机构的分化,①错误,②与材料中“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相符,③中内阁制就是采用新宠的近侍帮助政务,④早已废除了丞相制度后皇帝控制了所有大权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故C项正确。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名师点睛】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决策封闭性显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6.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8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A.1-4-B.2C.3D.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为后来的各朝各代所沿袭,故材料中秦始皇的言论与史实相符。唐太宗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确保了皇帝的独尊地位,故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论与史实相符。明太祖废除了丞相的设置,相权分归六部,但内阁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出现,故材料中明太祖的言论与史实不符。各朝各代均实行了皇位世袭,确保皇权至上,故材料中雍正帝的言论不符合史实。综上所述,材料中言论与史实相符的只有秦始皇和唐太宗两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特点【名师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的认识:(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4)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等。7.下列有关公元前5世纪后期雅典公民亚哥斯的叙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①他被推选为代表参加公民大会②他通过抽签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③他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④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参政津贴A.①②B.②④C.①③-5-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亚哥斯是雅典公民就有权参加公民大会,而不需要被推选,所以①项不对。女性没有公民权不能参加公民大会,所以③项不对。根据雅典的民主制度,公民通过抽签产生民众法庭审判员,同时还可以领取津贴,所以②④两项是正确的。故答案为C。8.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理想的是A.抽签选举B.差额选举C.人民主权D.轮番而治【答案】A【解析】由材料“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对于抽签选举的民主方式反对,故A项正确;差额选举不符合雅典直接民主特点,故B项错误;人民主权属于民主特点,故C项错误;轮番而治属于管理政治方式,故D项错误。9.《十二铜表法的第二表第二条规定:“患重病,或者定好了与外邦人审理案件的日期,如果遇到这些障碍之一,承审员、仲裁员或被告应另日诉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外邦人的民事案件优先审理B.外邦人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C.《十二铜表法》属于万民法D.《十二铜表法》以私法为主【答案】A【解析】材料“定好了与外邦人审理案件的日期,如果遇到这些障碍之一,承审员、仲裁员或被告应另日诉讼”说明外邦人的民事案件优先审理,故选A;外邦人不可能属于罗马公民,排除B;《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排除C;《十二铜表法》以公法为主,排除D。10.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1871年《德意-6-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反封建性B.民主性C.普选制D.法制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代议制的理解。材料体现的都是各国资产阶级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所以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法制化。故选D。材料并没有体现反封建和人民民主及普选的内容,故A、B、C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代议制【名师点睛】关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要重点掌握英、美、法、德代议制确立颁布的法律文件、政体,掌握它们各自的确立过程及影响;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进步性及局限性;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握各种政体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不同模式的特点,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11.有人说:“美国颁布的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人权宣言,但也是一部妥协宪法。”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妥协的是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大州与小州的关系C.南方与北方的关系D.白人与有色人种的关系【答案】D【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一样的权利,因此在白人与有色人种的关系中没有体现出妥协。故答案为D项。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但地方拥有较为充分的自治权,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妥协,排除A项;国会两院制的设置,体现出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妥协,排除B项;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体现出南方与北方的妥协,排除C项。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议会的闭会时期,如果每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7-A.总统控制议会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D.行政权高于立法权【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总统有权召集议会开会,但总统也必须接受议会的要求和规定,说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C项符合题意;总统受议会监督,故A错误;总统和议会权力不同,故B错误;法国是分权制衡原则,故D错误。13.下列属于鸦片战争后所签《南京条约》内容的有A.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B.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C.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D.“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体现了领事裁判权,不属于《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体现了五口通商,属于《南京条约》,故B项正确;“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反映了租界的设立,不属于《南京条约》,故C项错误;“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反映了使馆区的设立,也不属于《南京条约》,故D项错误。故选B。14.孙中山指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据此可知A.太平天国未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太平天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C.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D.孙中山从根本上否定太平天国-8-【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只进行民族革命,没有消除专制革命就不能算成功,并非完全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从“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可知,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C正确。《资政新编》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A;太平天国主要任务是反封建,排除B。15.有学者认为:“由帝国主义分裂割据政策与地方性农业经济所造成的中国分裂因素反因清政府的推翻和革命的失败公开化了,北洋军阀和各地大小军阀的分裂割据与混战局面就此形成。”这说明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B.帝国主义的分裂割据政策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D.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分散性【答案】A【解析】由材料“北洋军阀和各地大小军阀的分裂割据与混战局面就此形成。”,可见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故选A;B是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