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7课忽必烈改制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答案:C2.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A、B、D说法均正确。答案:C3.忽必烈改制的实质是封建化、汉化,在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任用汉人B.设立中书省C.农桑立国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汉化”“封建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但主要体现在经济形态上。答案:C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有效地管辖了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解析:元朝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特别是行省制;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之权,相权加强,故C项错误。-2-答案:C5.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B.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C.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解析:本题B项错在“实现”一词,应为“加快”,C项不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斡脱总管府”,向斡脱提供低息贷款。斡脱和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税为3.33%的低额(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中提到: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见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至元七年(1270年),在中央正式成立司农司,“司农司之设,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元史》材料二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世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理解。解析:第(1)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概括性较大,理论性较强,可结合材料作答。答案:(1)措施:农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相关法规制度,把农桑兴废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商业,设立专门机构,给予优惠政策(低息贷款、降低商税),鼓励商业发展。(2)理解:蒙古征服中原地区,仍处于落后的游牧经济之下,为巩固统治而采用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经济措施,这一过程实现了蒙古族的封建化,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3-基础巩固1.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A.改行汉法B.工商立国C.游牧经济D.农耕文明解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即农耕文明。答案:D2.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屯田多少B.编写农书C.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D.农桑兴废解析:元朝为转变立国之本推行农业,制定了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以发展农桑为原则。答案:D3.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之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说明他要()A.立志变通蒙古军事上的扩张B.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革C.实行南北汉蒙分治D.抛弃游牧生产方式,推行农耕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分析材料信息。“山以南”即指中原地区,所以可得出“以中原文明为基础”的结论。答案:B4.在元世祖统治时期,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解析: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答案:D[能力提升]-4-5.忽必烈当政以前,蒙古贵族普遍“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这一现象说明()A.忽必烈即位时,漠北与中原的经济和文化差别不大B.北方草原比中原地区发达C.当时,蒙古贵族还不能正确认识中原文化D.蒙古贵族不打算进军中原解析:“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的意思是把北方草原看作统治的中心,言外之意就是“把中原地区看作边远地区”。这是蒙古贵族对中原缺乏认识的典型表现。答案:C6.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解析:通过材料的信息可知,元初统治者把汉人居住区皆变成牧地,取消农业生产,从“不得不”可判断元初统治者的做法不可取,执行不下去了,所以改为“重视农桑”,故从本质上就是落后的以牧业为主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的一个比较,所以选D项。答案:D7.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先进的中原地区并维持百年的原因是()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形态D.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统一并能长久统治的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长治久安。实行“汉法”接受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实行行省制度是元朝统治者接受“汉法”,采用“汉法”的结果和表现。答案:C8.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D.元朝的民族融合解析:B、C、D为政治范畴,首先排除;采用汉法反映出为适应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蒙古贵族被迫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游牧文明)。答案:A-5-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初,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丝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宋史纪事本末》材料二(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及金帛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的观点有何不同?(2)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的不同观点是否有用?(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4)他这样回答窝阔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5)耶律楚材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历史规律?解析:第(5)问概括性较大,理论性较强,可结合材料作答。答案:(1)群臣认为汉人无用而杀之,耶律楚材认为汉人有用而留之。群臣认为采用游牧生产方式,耶律楚材认为应保留汉人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2)有用。材料中所述事实有助于证明耶律楚材的观点是正确的。(3)特点:重建汉人的生产方式;任用汉人中的士人和原有的有能力的人。(4)根本目的:求得元朝的巩固和长治久安。(5)根本原因:使新建的生产关系适应了被征服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产生促进作用;落后的征服民族会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两个历史规律。10.阅读材料:材料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措施,建议窝阔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年,中原汉族学者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它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6-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北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任用汉人,采用汉法。——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意义。解析:第(1)问耶律楚材的建议、汉族学者许衡的上疏等都是关键信息。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的积极影响的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汉化的契丹贵族提倡;汉学家建议;吸取前代经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统治疆域扩大到中原地区)。(2)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