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夏朝B.王位世袭制始于禹C.“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D.夏商时期王位只由嫡长子继承【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B选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始于启;D选项错误,夏商时期的王位继承既有父死子继,又有兄终弟及。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封建子弟”、“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周代并未实行禅让制;B选项错误,世袭制是周代和商代都实行的制度,不是两者的不同;D选项错误,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说法-2-正确的是A.分封制是宗法关系的依据B.制礼作乐导致宗法制度的形成C.宗法制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D.宗法制度仅适用于天子和诸侯【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的原则,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宗法关系的依据是血缘关系;B选项错误,宗法制是制礼作乐的核心,制礼作乐不是宗法制度形成的原因;D选项错误,宗法制度适用于各级贵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下图是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A.是大一统的王朝B.没有自然灾害C.人民的生活富裕D.社会安定团结【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大意是:四海之内都臣服了,粮食丰收,路上没有逃荒要饭的百姓。故答案选择A项,B、C、D项说法与材料没有完全符合。考点:本题考查秦的统一。点评:秦的统一,高考集中考查其背景、进程(灭六国;北击匈奴;南伐百越)、意义(结束-3-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同时还要注意秦的统一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前提。【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天人合一B.皇权至上C.皇位世袭D.天人感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皇帝御座的设置突出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AD项体现的思想是天人关系,C项是皇位继承的问题。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6.读表一。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表一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官员职能奉常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典客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皇室事务-4-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少府皇室财政A.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宗正掌管皇室事务,少府掌管皇室财政,材料体现了秦朝的官制设置受到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因此选择A。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对“史实”“史论”“史识”概念的解释分析选项可知,A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A选项错误;B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5-“史识”,B选项错误;C选项叙述的是对郡县制的评价,是“史论”而非“史识”,C选项错误;D选项叙述的内容是以科学史观为指导,分析郡县制度大量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结论,即科举制是怎样的制度,属于“史识”,因此D选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史实”“史论”“史识”三大史学要素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辨析他们所属的类型,得出正确答案。8.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度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此时并未恢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地方的自主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9.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军政财分权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军分权,在中央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上加强中央的控制和管理,所以北宋建立后的百余年都没有发生类-6-似“黄袍加身”的现象,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属于宋代地方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A选项不符合题意;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属于军事方面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C选项不符合题意;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属于中央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它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是A.监察地方B.方便地方自治C.从军事上控制地方D.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说明了元朝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机关,“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说明了行中书省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一个机关,故A项符合题意。行省制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不可能自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从军事方面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统治机构中长官和掌权的官吏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而南人在宋亡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几乎很少人在中央做官。故D项错误。1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中书省B.尚书省C.兵部D.门下省【答案】D【解析】-7-【详解】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材料中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判断封德彝供职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选D。A和B项错误,兵部属于六部,属于尚书省下属机构,故C项错误。【点睛】12.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看,中书省掌民政即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分权,A项不正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B项不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制,D项不正确。故答案为C项。13.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8-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B不对,科举制忽视科技知识的考查;C不对,根据题干,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而非出身;D不对,科举制有利于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察举制注重品德和才能,强调德才兼备,故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点评: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9-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4.《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表述,题中的这一做法是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丞相的废除使皇权得到空前的提高。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1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10-点和张居正的遭遇可知,明朝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信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内阁本身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