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天水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答案】D【解析】【详解】城墙是在都邑周围建起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体现了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故D正确;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并非经济能力不足和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而是国力强大,文化自信的表现,排除BC。2.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A.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C.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被征服”、“封地土著”、“突破纯粹的血缘”等信息可知,分封制是有着典型的地缘政治的特征,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分封制并不是延续商朝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制度,C错误。分封制没有突出突破血缘,并不是官僚体制的创新,D错误。3.据《史记》记载,齐桓公帮助周襄王平定兄弟叛乱后于葵丘会盟诸侯,并借天子之名发布2禁令:“……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以妇人与国事”,霸业达到顶峰。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儒家学说成为齐国正统思想B.周王室依然具有极大的权威C.旧的统治秩序得到一定维护D.妇女社会地位遭到严重贬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以妇人与国事”可知齐桓公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使旧的统治秩序得到一定的维护,C选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统治者的重视,A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王室衰微,B选项排除。材料与妇女的社会地位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西周统治的四大支柱: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度。4.“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据题干和所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秦朝而是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排除。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5.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3C.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D.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可知,推举的官员如果出观贪污腐败或不能胜任的情况,不仅处理该官员,还要追究推荐者的责任,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的责任意识,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及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举荐须承担连带责任,不能体现促进国家政务有序进行,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突显皇权至上,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6.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在成帝去世后,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刘婴为皇太子。材料说明A.皇位继承中宗法观念已经崩溃B.君主专制制度事实上开始动摇C.太后临朝称制有利于政权延续D.太后立幼是权力斗争激化表现【答案】D【解析】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太后立幼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B错误;太后临朝称制不利于政治稳定和延续,C错误;西汉太后立幼是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和表现,D正确。7.隋初,文帝接受大臣建议,“悉废汉以来州郡辟署佐僚之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在选用地方官佐时全都使用外地人。刺史、县令皆每年考核政绩,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重复任用。这一做法A.打破地方政权垄断,健全社会组织B.深化对基层官吏监察的强度C.破除宗法体制,巩固国家政权统D.强化中央集权利于制度变革【答案】D【解析】4【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隋文帝对地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结束士族豪强垄断地方政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选官制度的改革,因此材料说明强化中央集权利于制度变革,故D项正确。健全社会组织在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基层的监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破除宗法体制,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对隋文帝地方制度改革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8.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了选拔士族子弟而设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都可参加科举考试,士族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最多,可见当时唐朝的科举制虽然扩大了选拔范围,兼顾多个阶层,但是各阶层人数分布不均匀,可见科举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依门第声望选官,导致门阀垄断仕途,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破了士族门阀对选官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此科举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更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排除AB两项。C项,科举制把读书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扩大了人才来源,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9.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A.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B.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5D.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成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说明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地主地位下降,社会阶层发生变动,A正确;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朋党是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B错误;朋党是不同派别为争权夺利而结成的,与中央与地方斗争、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联系所学隋唐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地主地位相对下降的知识分析解答。10.唐末五代时期,军阀争相“收养”部将为义儿。终五代之世,不仅有百余平民子弟以军阀义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对军阀养子之风的解读合理的是A.彻底抑制和改善了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B.军阀养子之风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C.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D.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收养”“义儿”可知是宗法伦理关系,军阀收养“部将”为义儿,可知是军阀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故C项正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善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不能做到彻底,故A项错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是“方镇太弱,君弱臣强”,故B项错误。只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这不能说明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故D项错误。故选C。11.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6D.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位同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拓展和进一步的提升。12.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答案】D【解析】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正确;A、B、C三项均不全面,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性质。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进行分析理解即可。13.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7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可知,皇帝长期怠政,内阁权力有所扩大,但仍然受皇帝控制,故A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C;内阁没有决策权,材料无法体现“较少参与政治决策”,排除D。14.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科举制度。材料的信息说明明朝时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逐渐减少,而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的比例却逐渐上升,这里体现出科举制度逐渐脱离了公平化的原则,僵化的程度逐渐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的是科举制度僵化问题,不是平民弃儒从商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选官程序的不公正,故B项错误。恩荫入仕也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入官渠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5.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B.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8C.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D.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意在说明军机大臣自己处事方面十分小心,不敢与其他官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